在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中,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有所参与,并深受影响,参与方式和所受影响各各不同。但在简明的、宏大的、集体的五四运动书写中,我们很难看到这些丰富的、具体的、个人的五四运动经验。本书基于新鲜的日记史料,书写了个人的五四运动史。具体而言,该书讲述了恽代英、应修人、汪寿华三名后来的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在五四运动中的活动和思想,从个体的视角还原了五四运动的真实情形,也呈现了五四运动如何为中共建党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陈旭麓先生曾言:辛亥革命后的山重水复是五四运动兴起的背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后有国共合作,而后有五卅运动,而后有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它的伟大意义将这样历史地表达出来。
这段话是本书的思考缘起,提供了理解五四运动的钥匙。本书希望打破五四研究由来已久的北京中心主义和革命消解主义,从地方视野出发,展示中国各区域,尤其是江浙地方上五四运动发生、拓展、延续的机制;中心对各地方强度有别,路径多样的影响和地方人士那些不能被中心消解的主体性和被中心激发出的主体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有展望更新,也应有记忆留存和经验的研究总结。本书全面展现1949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上海贡献上海经验上海智慧上海引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生态文明等各方面,亦对上海如何继续当好排头兵、先行者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近代苏州的经济蜕变和城市转型,不仅合于中国近代史整体图景之辙,也押着江南城市体系独特的韵脚。本书作为一项近代城市研究成果,将城市性与地方性结合,沿着结构史和文化史结合的路径,从四个视角,在变动中把握苏州这座江南城市在近代历史上的流动、吞吐、消纳、呼吸,以及演化的脉搏—— 江南的苏州,在近代江南城市体系从中心地体系主导型向网络体系主导型转变的过程中,从中心都会演变为地区城市;行政的苏州,发展出官治与自治结合、协商与博弈并存的丰富的城市管理样态;士绅的苏州,见证了城市精英活跃的身影和他们全
《西域文史》是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与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合出的学术论集,本辑发表与西域相关的学术论文18篇,内容涉及考古、语言、历史、文学、民族、学术史等方面。
侵华日军南京“荣”1644部队是二载时期日本在海外的6支细菌部队之一,其建制规模、细菌武器研发及实战能力仅次于哈尔滨731部队。本书基于国际社会禁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和平愿景,通过揭露“荣”1644部队生物细菌战罪行史,达成警示世人、引为镜鉴之学术目标。本书首选日本战史文献、苏联《伯力审判材料》、美国馆藏相关解密资料,以此为主要依据,次及中、日、美学者研究成果为重要参考,探究“荣”1644部队如何编成及建制规模,细菌武器的研制与实战、覆亡诸问题;首选中国原始文献,次及中、目、美学者
本书收录的文章,内容和形式亦是多样的。根据其形式和内容,分为三组:第一组偏于政治和思想层面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第二组偏于学术史和学术评论;第三组为会议发言和序跋,记述与史学研究相关的人与事;附录为一篇访谈录,比较系统扼要地讲述了作者的学术经历和感悟。
本书是一部历史通俗读物,从后金-清的兴起,到南明灭亡、郑氏台湾降清,相对完整和连续地叙述了明清(后金)战争、农民起义、党争、南明弘光至永历的多个政权、各个主要抗清势力的兴衰变化等。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地域差异等多方面深刻探讨分析了明亡清兴的根源。
本书在查阅大量史料和著作的基础上完成,力求脉络清晰以及事件和人物的准确性,同时追求通俗易读性,并配有近百幅手绘历史地图,便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相关地名和地理环境以及当时的动态情况等。适合历史爱
本书收录史学名家樊树志教授近十余年间所撰有关晚明史的要文十三篇,既娓娓解读了晚明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如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六君子之狱、魏忠贤崇拜运动、文人结社等,又剖析了晚明著名文人士大夫,如徐阶、张居正、文震孟、郑鄤、倪元璐、吴应箕、黄道周、刘宗周、吴伟业等人的仕宦与心路历程,这些主题几乎涵盖了晚明史的重要方面。
梁满仓先生是研究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专家,在三国史领域深耕多年,在学术界和读书界都有广泛的影响。本书选取了梁先生研究三国史的文章十五篇,以人物研究为主,深入浅出,通过讲历史人物故事来谈历史事件。本书突破以往三国人物的脸谱化、程式化倾向,呈现了人物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多重性格、多重特征。本书涉及的人物包括曹操、荀彧、吕布、董卓、关羽、魏明帝、诸葛亮、庞统、孙权、朱然、司马昭等,通过史料分析:作为一介武夫的关羽为什么与春秋结下不解之缘,读春秋的动机是什么;吕布杀董卓、丁原是其反复无常的性格所致,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