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用九年时间打磨而成,以《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为蓝本,结合近年来的最新史学研究,用通俗流畅的文字讲述唐朝三百年历史,共八卷。
第一卷为《李唐开国》,讲述从隋朝末年战乱纷起到玄武门之变这一段历史。隋炀帝杨广恣意妄为,致使民不聊生,起义频仍,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并逐渐战胜其他起义军,一统中国。但在这一过程中,李渊处理不好父亲和皇帝之间的角色冲突,立李建成为太子,却又重用李世民,致使二子矛盾尖锐,最终以玄武门之变的方式惨烈结束纷争李建成被射死,李世民得立太子,并登
吴晗先生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吴晗讲明史》涵盖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丰富详实的史料为依据,为我们真实地展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脉络。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历史知识读物,而且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经过精心编排后出版,一方面为广大历史爱好者提供解读明朝历史的契机,另一方面是对吴晗先生诚挚的纪念,纪念他为推动我国历史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
明初南京城的营建,以墙的建筑形态,诠释了都城作为国之中土的法统秩序,反映了朱元璋追求宅中图大的思想历程,以实现其大明开国都城传统意义上的居于中心,谋划四方。
本书从理念、规划、建制、修筑等层面,对明初定都、建都诸问题作了系统梳理,尤其对两京制与中都的立废、城市布局与建筑等级、南京两次城建与国之中土的关系作了细致阐释;并通过释读南京城墙砖文,不仅明确了城墙营建的相关史实,且揭示出明初劳役组织形式以及基层社会的运行状态。
本书梳理了王安石“体要”观的思想形成与实践展开,分析了王安石对北宋王朝治理体系的构想的思想基础与现实指向,以及青苗法、保甲法、市易法等七项新法在新“体要”中制度设计的内在理路。
本书所关注的王莽时代,讲述儒家在中央朝廷驯化君主失败后,进一步演进支配地方宗族,以至于最终灭亡秦汉帝国的一段故事。书中以桓、灵二帝的五十年执政生涯作为暗线,明线则试图全面系统地还原党锢之祸的始末,在此基础上细致考察党锢中人的心态、目的、行为,解读儒家在其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士大夫的心态如何从辅佐汉朝走向了辅佐三国,以及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宦官、宗室与三国人物有何关联,群雄之外的普通人观念如何。
本书以公共史学的视角与写作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三国文化,参读《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对三国中魏蜀吴的历史人物,从境遇与性情交融之处着墨,分析其中的道义抉择与慷慨壮歌,在娓娓道来历史故事的同时,融入管理学、营销学与传播学,从而传承创新历史文化的讲述方式,给读者以轻松而又深邃的启迪。同时,本书作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三国人物史话》的教材,作为讲义,必将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我国史学自古以会通为己任,太史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郑夹漈取历代之籍,通为一书,无不高屋建瓴,以求鸿博。近世以后,西学东渐,学尚分科,史为断代,以求精深,或失褊狭,有昧于史事演进之大势。唐代结束魏晋以来相承之旧局面,宋代呈现历史文化之新面貌。唐宋之间有一个长期的变革过程,唐宋并称,既有文化形态上的相继,又有历史风貌上的转型。时代特色及历史定位,要求史学研究突破单一的唐史与宋史研究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旧局面,构建“唐宋史观”的新思路,树立“唐宋史研究”的新框架,在更为宏观、通达的历
19世纪末期,随着西北边疆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加快推进“藩部内属”“行政一体”进程,试图通过“改土归流”对西北民族社会进行改造。本书基于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系统梳理了近代西北地区“改土归流”历史进程,结合多学科理论和多样化的分析工具与手段,试图揭示西北地区民族社会近代化改造的本质与规律,以期完善近代西北土司制度研究的学科结构与理论体系。
本书已完成重大选题备案。塘田战时讲学院是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日寇将要进攻湖南时,由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武冈(今属邵阳)亲手创办的一所培养革命青年、军事干部的学校,史称“南方抗大”,在卲阳地区产生了广泛、深远影响,在湖南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缅怀老一辈革命者在塘田战时讲学院的光辉业绩,为今人包括后人更好地学习这一段历史的需要,本书在邵阳县政协领导支持下,除选录2019年在邵阳县塘田战时讲学院纪念会上的部分论文、评论、诗作外,还辑入了曾任中共湖南省委领导徐特立、聂
“天妤”是首个文化出海的国风虚拟数字人她从壁画中来,千余年后重返人间,游历各地,收集碎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重现盛世华彩。2022年4月22日上线以来,通过精心打造的《千壁寻踪》系列短剧,天妤以收集壁画碎片为线索,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短视频演绎。本书整理其相关内容,用天妤讲述中国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