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日本历史著作《太平记》的研究专著。全书分六部分。绪论介绍了《太平记》的内容、版本和其中的儒家思想以及研究的方法、意义等。第一章在梳理日本对尤物观接受的基础之上,以《太平记》中的"尤物叙述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尤物观的作用和特点。第二章在梳理日本对忠臣观接受的基础之上,以楠木正成和万里小路藤房的忠臣形象为叙述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忠臣观的作用和特点。第三章在梳理日本对革命观接受的基础之上,以革命的矛盾性叙述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革命观的作用和特点。第四章以终结部分对太平的叙述为中心,考察了作
本书主要是基于宋代儒学的主要表现形态对其代表人物生命伦理思想的挖掘和研究。宋代儒学的主要表现形态是“理学”,依据理学的主要流派和思想构成,本书重点探究了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朱熹、陆九渊以及湖湘学者胡宏和张栻有关生命的伦理思考。在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观点上,本书紧扣“生生”来诠释宋代儒家生命伦理精神和思想特点,认为“生生”体现着宋代儒家根本的生命精神和价值原则以及终极的生命境界追求。“生生”是宋代儒家对天地宇宙本然和应然的描述,是宋代儒家普遍遵循的统贯整体的本体性观念,它决定着宋代儒家对
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中西、充满人生智慧的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和中国儒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儒家文化思想更是有着独特的价值。本书将林语堂对儒家文化的接受、阐释和传播作为考查内容,立足于作家的文本和相关史料,力图宏观、全面地分析林语堂对儒家文化接受、阐释和传播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具体内容,进而试图揭示出林语堂儒家文化思想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同时,本书还结合中国当下的时代背景,重新审视和解读林语堂先生的儒家文化思想,这对于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既保持自身优势又能更顺畅地
菊坡学派是南宋增城人崔与之和弟子番禺人李昴英开创的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儒家学术流派。本书分“史”“论”两个部分。“史”的部分,叙述菊坡学派代表性人物崔与之、洪咨夔、李昴英及其流派历史,赏析经典;“论”的部分,分析其思想特点、与其他学派的互动、对当时政局的影响,以及对岭南文化、中国文化的影响,并评述其历史地位。南宋理学学派初兴,崔与之与李昴英及菊坡学派,宋遗民学派,南园诗派等诸多珠江学派。菊坡学派是岭南儒家学术流派比较成型的第一个。
中国文化传统执着于“我们”的快乐和痛苦,缺乏个人体验的延展,导致人们活出的只是某种人期待中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这是一种遗憾。作者从哲学治疗的立场出发,以最直率、最自然的书写方式,试图贴近日常生活的切身感受,写出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思辨,深刻揭示人类心灵的真相。本书系2018年其专著《哲学治疗的可能性——重新发现叔本华与尼采》的简写本,更适宜普通读者阅读。
本书注重研究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学派、思想家之间的思想交锋与对话,考察两者之间的吸收、互补与融合现象。同时,也非常注重探讨不同历史阶段思想学术发展、演变的辩证过程。最后阐述了文化自觉与中国思想史研究,以及对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展望。
“一本湘人奋斗篇,半部中国近代史。”国内外学者一直对湘学予以持续关注与思考。本书从内涵源流、思想学术、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历史文献、当代价值等层面梳理了2021年度湘学研究成果,并对其予以深度总结和评价,旨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湘学研究的学术性、思想性和前瞻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湘学研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鹖冠子》是一部先秦子书。自唐代被视为伪书后,一直被学界忽视。马王堆帛书出土后,它重新回到学者的研究视野。 本书有以下两个研究重点: 一是论证了被柳宗元批评为伪书的《鹖冠子》的真实文本性质与历史地位。本书分上下两编研究。上编就《鹖冠子》19篇中的
本书首先探讨了研究先秦诸子著作文本需要关注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方法,以及文本研究对于诸子研究的重要作用。分析了诸子研究时应注意诸子著作中的文本形式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对诸子著作的全部文本进行深入而完整的分析探讨,由此把握先秦诸子各家著作中的思想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主张。对各家诸子著作的文本问题进行研究时,一方面分析各家著作中的文本形式上的特点及其在后来的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文本变化问题,另一方面,则根据各家诸子著作的全部文本总结出其中的核心概念,以此作为各家诸子著作全
精选老子名句100则,就该名句的相关语文知识,提供一篇完整而实用的介绍。文字活泼,糅合现代风格,趣味性高。每一篇结构统一,包括以下板块:【名句的诞生】呈现原文,同时节录上下文,有助于理解与记忆完整段落。【完全读懂名句】难字与难词的意义解释。整段原文的白话语译。【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轶事、字词语的典故故事、历代的品评。【历久弥新说名句】介绍相关主题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并完整说明故事背景与应用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