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以道名分”,作为公羊先师、汉代大儒董仲舒发明《春秋》经义,承先秦儒家之“正名”,提出“深察名号”的主张。立足对《春秋繁露》等董仲舒传世文献的比较对勘,考论《深察名号》之真伪与文本面貌。经由对《深察名号》篇的文本细读,探赜董仲舒顺天、应人以真物的名学理论,及其以正名为方法、以心性为内在基础,以教化为最终目的的文本脉络。《春秋》尤重名例,董仲舒所申述的“五号”与“五科”之说即可视作为对《春秋》由“名”见“义”、“名”寓褒贬之义旨的贯彻。而其所论《春秋》之辞又包括《春秋》“属辞”之一般观念与
现代新儒家以重建儒学为己任,以心性之学作为儒学的根本精神之所在。而心性之学的精髓便在孟子一系。可以说,现代新儒家就是孟子思想的现代传人。他们从不同视角诠释孟子的心性说,以为此是立人之本、安国之要,儒家内圣外王之枢要盖存此焉。现代新儒家的孟子诠释大致呈现为三种诠释路径,即哲学的路径、史学的路径和经学的路径。在对先秦儒家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中,现代新儒家在方法论上也有其一致性。他们都对乾嘉学派解读经典的方法策略进行了批评,亦都注重客观理解的重要性,并都突出诠释主体在诠释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强调通过生
《中原理学史》一书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从区域文化和区域哲学角度,结合现有中原地区理学研究的学术成果,通过详细研读分析有关中原地区理学人士的原典资料、读书笔记,包括各个时期正史、相关史料笔记和碑文资料,对中原理学的理论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释。该成果在比较分析两宋之前儒学发展形态及儒学与佛教、道家道教关系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两宋时期中原地区的理学家邵雍、程颢、程颐以及二程的传人吕希哲、尹焞、谢良佐等人的理学思想;元代时期中原地区理学家姚枢、许衡等人的理学思想;明代中原地区
本书主要依据山东灵岩寺碑刻文献等新出材料,以中国佛教史的发展脉络为背景,对5-14世纪灵岩寺的历史进行研究。僧朗入泰山(351),是山东佛教史的正式开端。灵岩寺则由晋宋之际(420)法定祖师创建。隋唐时期灵岩寺开始进入兴盛,慧赜、降魔藏、慧崇等高僧辈出。义净对灵岩寺律法谨严给予极高赞扬。会昌灭佛时期,灵岩寺经历了短暂的衰败后,又很快复兴。北宋前期灵岩寺采用甲乙徒弟制,熙宁年间改为十方寺院,此后不久开辟了代际传承的住持制度。该制度一直延续到明代。禅宗体系中云门宗、临济宗黄龙派、曹洞宗重要领袖先后主
本书除了导论以外,共分为四章,导论从总体上介绍了四书的意义和四书何以形成的缘由,正文依次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顺序进行导读,为读者提供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梯。
无论是在国家政治体制还是在全球治理上,自由民主之秩序都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本专著中,白彤东教授提出受儒家思想启发的可替代政治模式,试图解决当今全球的一些根本政治问题。 在国家政治体制问题上,本书认为,儒家可以认可自由民主政体的自由部分,儒家也可以认可机会平等与以人民为本的政府问责等民主理念。但是,儒家会把更多的政治决策权给与那些在道德上、实践上、智识上能够更加关爱人民的贤能者。其结果就是建立在人权与法治基础上的结合民众意见与精英决策的混合政体。 面对当代民主体制的问题,主流的政治理论家的思
美学的现代性是找到并解决现代中国美学建构核心问题的一把钥匙,书稿以现代中国美学的建构为潜在目标,在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这一问题阈内,对现代新儒家美学的现代性策略、方案、方法进行全面解读。书稿以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整体性地探讨了美学现代性的西方缘起与内涵演绎、中国美学的现代发生及其现代性问题、现代新儒家美学的现代进路、现代新儒家美学的现代性意义和美学史意义;个案性地研究包括徐复观的“追体验”与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换、方东美的“观相法”与中国生命美学的现代转换、牟宗三的“智的
上古道术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本书首先批判性地反省了以古史辨派为代表的“疑古过勇”缺失,然后借助新出土资料,重新审读传世文献,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分析并重现了中国上古道术思想的产生及其演变历史,最后得出结论:至少在上古时代,道术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反映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在起源上的根本差异;道术不仅规定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根本内容,而且能够为当今中国人提供足够的文化自信,成为今日国人进行文化创新的巨大资源和不竭动力。
本书是对子夏及其哲学思想的系统研究。全书一共分为六章,分别从子夏的籍贯、家世、生平事迹、传经等几个方面论述子夏及其哲学思想。第一章探讨子夏的籍贯、家世、卒年和孔门授学情况;第二章探讨子夏传授六经事迹,其奠定了汉代经学的发展方向和学术谱系;第三章探讨子夏所处时代礼乐文化的衰败与新兴政治势力的崛起;第四章通过历史回溯和现代诠释探究子夏君子观念及其历史影响;第五章以子夏传经事迹为切入口,探究其传经理念对传统社会的师道传承、家风治理与文化创新的积极影响;第六章探究子夏传经理念与传统师道观念对当
本书是《论语》的全译本,作者用语文的方式,对《论语》20篇492章作了详细、明确的释义和解读,“译文”部分翻译章句,“释文”部分解读要点。译注《论语》的著作很多,但本书仍有其独特价值。作者尊重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尊重基本的逻辑和情理,独立思考,自主翻译,又广泛参考字书、前人研究以修正自己的理解,尽可能还原原文意思,同时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见、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