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2013-2020年中国沪深A股商业类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非国有董事的董事会投票行为代理其治理积极性,首先,分析论证非国有董事治理积极性对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影响,并且从减轻代理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以及提升决策有效性等方面探究其影响路径,进一步地,从公司层面投资者保护视角考察形成机理。其次,借助检验非国有董事治理积极性对混改国企分红和关联交易的影响,考察非国有董事治理是否存在追求眼前利益现象,并在异质性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探寻缓解措施。然后,从治理权力基础、治理权力配置
稳妥发展金融科技是“十四五”时期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内容。为了加快数字化转型,商业银行与各类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内部协同和外部联动,初步形成多维度、复杂化、常态化的协同创新网络格局。 《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协同创新研究》按照“基于实践—理论分析—回归实践”的研究思路,对“什么是协同创新”“要不要协同创新”“怎样协同创新”“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协同创新绩效”“如何防范协同创新风险”等诸多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 本书综合利用数理模型、实证模型、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既从理论上分析商业银行与
本书全面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阶段应警惕的问题——资源从生产率较高产业逆向转移到生产率较低产业的 “逆库兹涅茨化”,该问题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大风险而存在,必须加以防范与化解。主体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共八个章节。理论与文献综述部分包括产业结构变迁的研究动态,以及“逆库兹涅茨化”问题的理论溯源与相近研究;背景部分介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历史任务,以及“逆库兹涅茨化”问题产生的背景;现实考察部分包括我国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现状,以及“逆库兹涅茨化”的特征事实——
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极理论在我国得到了实际应用。增长极战略的运用意在通过极化效应使先发地区成为增长极,然后发挥其扩散效应,通过要素流动、产业转移、技术扩散及制度模仿带动其与欠发达地区的协同发展。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非常突出,如省际层面东部省份的领先发展、城际层面北上广深等大型城市的集聚发展、城乡层面城市的快速发展等,但扩散效应则明显不足,这也是造成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一些区域发展不充分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强化先发省份、中心城市与城市地区等先发地区对后发省份、周边城市与农村
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价值链重构,随着价值链重构在内容上的深入和范围上的扩展以及逆全球化的思潮抬头,区域价值链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一个新方向。研究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和演化,区域价值链的构建基础、影响因素、演化机理和升级路径,是我们急需解决的课题。本书在界定全球价值链、区域价值链和价值链升级概念并从国际分工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两方面阐述理论基础后,深入研究了贸易自由化、技术创新、技术溢出、数字经济和碳关税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产生的效应,阐述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特征、发展状况以及影响因
审计师为社会经济活动各类主体提供鉴证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为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提供着重要支撑,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重要保障。当前,审计师身份特征及其变化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研究审计师身份特征是否以及如何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书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分析了审计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审计契约的不完全性问题,进而提出了声誉昭示假说。在该假说下,审计师社会身份昭示着审计师的声誉,代表着社会对其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认同。而从不完全市场理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且人力资本的差异也会造成居民的收入差异,那么人力资本的分布结构与其投资效率是否会对居民收入水平及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书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指导,在梳理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数据,分别对我国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和居民收入分配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水平、分布结构和投资效率与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从人力资本的分布和投资效率角度提出了解决居民收入分配问题
本书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深刻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三地产业与创新合作逐步深化的背景下,为了加快推动京津冀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形成梯次联动、优势互补格局,进而促进京津冀制造业全面升级,夯实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要支撑而开展的。本书重点在于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探讨双链融合的理论内涵,揭示推动双链融合的逻辑和驱动因素;二是分析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的现状与特征,并结合京津冀制造业升级方向,提出制造业双链融合的重点领域和模式选择;三是研究京津冀制造业双链融合程度
农户家庭是一直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家庭内部经营的自我服务方式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农业生产服务方式。但是,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以来,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击下,农业生产要素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动,农业生产服务方式也随之发生明显分化,家庭内部经营和生产环节外包经营已经分别成为农户农 业生产的两种主要服务方式。本文主要探讨在农业产中环节,相对于家庭内部经营,农户生产环节外包经营更加具有效率优势吗?农业生产性服务支持政策可以提升粮农生产效率吗?本书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在理论方面,将农
本书选题是对2022年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创新政策研究,从框架上看主要包括专题研究和2022年国家和北京创新政策梳理两大部分。主要包括科技立法与政策篇、创新治理篇、产业政策篇等三个篇章, 一是科技立法与政策篇,重点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立法的可行性研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立法的重点问题研究、北京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问题等内容,从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改革的角度研究北京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创新政策设计。 二是创新治理篇,聚焦北京重点创新政策,既包括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