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新形态教材,介绍了数理统计分析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和软件操作,加强了统计分析和数据科学的融合。全书共12章,内容包括数据描述性分析及探索性分析、科学绘图、环境数据分布与假设检验、参数及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生存分析、降维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特别设置了知识拓展、思考题、逸闻趣事等。本书重视实战操作训练,演示了Excel、SPSS、Python及GPT-4的分析过程,对软件操作及界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完整展现了数据分析的思路
本书系统介绍和阐述了最新的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理处置方面的概念、理论和技术。本书共设置15章。第1章和第2章介绍了固体废物方面的基础知识。第3章介绍了固体废物的管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第4~13章介绍了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其中第10章、第11章、第12章分别以污泥、生物质和放射性废物为处理对象,系统介绍了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第14章和15章综合地介绍了固体废物的控制工程及管理。本书综合了最新的基础理论和处理处置技术,可作为培养环境类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环境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中国篇》聚焦零饥饿(SDG 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 7)、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气候行动(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陆地生物(SDG 15)七大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针对21个具体目标汇集了 39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在典型地区和中国两个尺度上针对 SDGs指标的研究、监测和评估成果,包括30
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导致生境破碎、生物多样性丧失及生态系统退化,威胁区域可持续发展,制约人类福祉提升。在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背景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成为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从国家到地方多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案例研究的不断涌现,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正向范式凝练深入,缺少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梳理。针对这一问题,本书在梳理生态安全格局概念内涵、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范式,系统归纳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的基本环节及其技术方法,展望未来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方向,为深入
西部丝路沿线主要涵盖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相对欠发达、民族文化多元融合、气候干旱半干旱,城镇人居环境提升、能源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十分突出。本书从城镇概况、生态环境特征、水资源与水环境特征、能源资源特征、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概况、城镇文化与服务设施等六个方面介绍了西部丝路沿线城镇人居环境的发展现状与总体特征,给出了西部丝路沿线典型城镇人居环境绿色发展建议。
《太空环境感知概论》是国内空间态势感知领域太空环境感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在对太空环境感知概念内涵、体系构成、典型运用等进行系统梳理和辨析的基础上,将人工太空环境的感知纳入全书体系,进而对感知对象、手段、方法和运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阐述。本书可供从事太空活动相关的工程及科研人员,从事太空环境教学的教师人员及学员、技术管理人员、空间天气业务保障人员、太空环境态势感知业务值班人员及相关装备研发人员参考、阅读。
低碳建设是城市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科学诊断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理论方法是认识低碳城市建设现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进程的重要抓手。本书创新性地基于“碳循环系统-过程管理”双视角,构建了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诊断指标矩阵结构,解析了两个视角下的内涵,识别出体现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8个维度(能源结构、经济发展、生产效率、城市居民、水域碳汇、森林碳汇、绿地碳汇及低碳技术)与形成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5个环节(规划、实施、检查、结果与反馈),进而研制了双视角下的诊断指标体系,以引导对低碳城市建设水
本书结合我国山地多、平原少的地理格局,以西部典型平原城市——成都和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为例,比较两类城市在多中心转型下的城市环境绩效。本书基于空间视角,运用城市地理、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创新性地分析了我国平原城市和山地城市的多中心开发特征,定量揭示了其演化机制和环境绩效。本书每章相互独立又不失整体性,围绕多中心开发及环境绩效这一主题,紧扣多中心开发、环境绩效、生态系统服务等关键词展开。
本书以水处理技术及行业发展研究作为开篇专题报告,对绿色产业的关键技术、产业特征、国内外发展现状、竞争格局与前景趋势等进行了针对性剖析,以期有利于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新局面,稳步迈向美丽中国的美好新图景。本书共分为八篇:第1篇水处理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第2篇固废处理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第3篇双碳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第4篇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第5篇储能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第6篇绿色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第7篇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第8篇智慧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