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主要以新材料、新问题为中心而开展的有关中国史,尤其是关于从唐代开始直至当代历史问题的新研究,整个研究内容涉及两大部分,其中一部分为研究篇,该部分是对有关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藏汉籍纸背宋代文献、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清代传牌、新见晋冀鲁豫契约等新材料,以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材料所见新问题的考索。第二部分则是对新近发现的鲁北官方、民间文书的整理。通过相关研究,不仅向学界提供了作者所关注、发现的最新史学材料,且探讨了有关新的历史问题,推进了中国史研究的新发展。
本书所考察的是唐宋乡村控制问题和宋代乡村农户问题。作者意在从乡村社会的政治结构切入,研究唐宋的转型,或者唐宋的变革。作者对此问题的讨论并未循着以往的形式化思维,而深入到普通农户的社会生活史中间,通过感性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来认识这个变化时代发生的事件与历史意义。从2006年初印至现在已经15年了,基本观点仍然有意义,研究方法也仍属前沿。学界对本书的关注点也一直在。因此,以修订本的形式再版,在国内外发行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国史馆”藏档(三)》隶属于《李顿调查团档案文献集》。本册收录的资料均来自于台湾“国史馆”,藏于“外交部”全宗,主要包括:“东省事变国联之决议与措置”(一)至(二)共2卷档案;“国际联合会调查团”(一)至(五)共5卷档案;“中日两国提交国联调查团各案说帖”;“国联调查团中国代表处人事”;“国际联合会调查团招待”;“国联调查委员会中国代表处来往电报”(一)至(三)共3卷档案,以及“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及关系文件”等。
本册文件集编纂收录来自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选译内容经过仔细挑选,对中国有利。主要记录英国外交部与英国驻中日两国外交使领馆以及日内瓦国联总部代表之间的往来函电,时间涵盖1931年11月到1933年3月。主要包括国联调查团的人选与行程,国联调查团初步报告书、最终报告书(即《李顿报告书》)和日本对最终报告书的意见书,国联理事会会议记录摘录和国联大会召开期间中国对日本与英国言行的评论,十九国调解委员会的成立与日本的外交活动以及英国对决议报告书的立场。
该书为成都地方文化研究图书,是在《认识金马河》《成都擦耳岩》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篇分别围绕天府之国母亲河和古代成都水道及水运码头进行研究,第三、四篇分别介绍了古代成都水码头附近的历史故事和一些文化名人。该书融合了《认识金马河》《成都擦耳岩》两本书中的部分重要内容,指出古岷江在都江堰分水后形成的两江为母女江,外江(金马河)被层层分水,长期承担排洪泄洪功能,堪称天府母亲河,书中还重点介绍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对追溯老成都历史记忆、宣传巴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书依据《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等史料,以新闻报道的方式记叙了战国后期的重要史事,诸如合纵连横、长平之战、秦国一统等,并且以漫画的方式对这些战国历史前期的重要事件进行了描绘,语言风格轻松幽默,可读性较强。 本书采用手绘漫画插图,不仅增加读者阅读上的新鲜感,也能使历史文字脱离艰深难懂的印象,跳出单纯的文字叙述,以轻松愉悦的图文来呈现。同时,为便于理解,作者还列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大事年表,便于读者理解。此外,本书还对战国后期的官制、史书原文作了介绍,以增强阅读的深度。
中国的历史人类学是以历史学为本位,采纳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为我所用的历史研究流派。不同于传统的史学研究,强调到历史现场发现历史和理解历史。这种研究主要集中明清社会史领域,从家庭到乡族、从信仰到礼仪、从族群国家、从社会结构到历史过程无一不是重点关注的对象。近年来,随着研究领域扩大,特别是考古和分子人类学的方法运用,使得历史人类学拓展了对上古和中古史的研究。本书选择一批发表在本刊的论文,是从不同的时间段和领域对中国历史进行研究,体现了人类学的方法的多样性,故而称之为斜杠的历史人类学。
本书由国家重点学科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反映中国思想史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本书内容涵盖先秦思想文化史、宋明理学、明清思想史、中国宗教思想史,兼及中国思想史研究动态与书评,比较全面地涉及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分先秦思想史研究专题”“宋明理学研究专题”“近现代思想史专题“等栏目,总计收录十余篇文章,主要探讨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思想史思潮和学派、思想家及经典研究、中国思想史教学等问题。 。2023年开始一年两辑。
本书为《形象史学》第二十八辑,《形象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办,是CSSCI来源集刊。“形象史学”,是指把形与象作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本辑有器物研究、图像与形象、壁画研究、地理图像、考古札记等五个栏目,兼具图像与实物、文献与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时段较长。入选的文章符合学术规范,都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圆满的论证和说明,使用的史料和文献、图像材料等丰富、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