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讲述了红色精神引领学生最优发展的红色育人理念, 基本内涵、核心要素与实践框架及特征; 红色经典阅读, 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红色经典阅读方法、策略及路径; 红色课程资源开发, 基于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学习实际、开发与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红色地方文化课程建设, 基于地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如浙江萧山衙前农民运动讲习所、萧山红色资源库, 开设红色地方文化课程。
本书主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紧紧扣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这一背景和前提,沿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居民群众需求变化—社区治理质量提升”的逻辑思路,聚焦城市社区治理质量及提升,综合运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大数据等方法开展深入调查,在对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现状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美好社会建设中城市社区治理质量提升的结构背景、影响因素及其实践路径等展开系统研究。
随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状况的改变,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逐渐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为此,本辑收入了六篇文章,从政策措施、专业服务等方面探讨儿童、青少年的问题,并就其风险预防、服务创新等提出相关建议。此外,社会工作的督导、评估作为社会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服务质量和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与促进作用,本辑收录了三篇相关文章,以期引发社会工作同人更多的讨论与思考。本辑还有一篇文章以生命历程理论为基础探讨优秀大学生成功成才的路径,为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启示。
本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并结合现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研究分析了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执行等问题,并对行政管理发展的多元路径进行探索。全书体系结构上力求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可读性强。
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正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产生的各类法律问题和法治场景对相关技术的支撑需求,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也使得法学的科际性、交叉性、复合性愈发突出。本书着眼于数字法治这一主题,聚焦人与科技互动过程中规则的建立与实践图景,探索秩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本书分为数字法治理论算法风险及其治理人权与技术规制智慧司法四个部分,具体呈现了当下法学界对数字法治基础理论问题的阐释,大数据杀熟、人脸识别、数字货币、疫情防控等热点话题在法学层面的探讨与回应,
本书综合运用历史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梳理了我国农村土地担保的历史发展脉络,并运用社会实证的方法实地考察国内各试点地区的运行状况,掌握具体的试点实效、尚存在的瓶颈且分析成因,并撷取国内试点地区的实践范例,在汲取域外有益制度经验的基础之上,拟定了《农村土地融资担保的立法建议》《农村土地融资担保条例(草案)建议稿》和《农村土地担保合同示范文本》,对今后国家和试点地区的农村土地担保运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精神家园是一种由知识、情感、信念、信仰等要素构成的意义世界和价值系统,具有情感支撑、价值导航、心灵抚慰等功能,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党在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中国人民头脑的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并引领其变革与发展。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精神家园层面不断契合中国人民心灵诉求的过程。鉴于此,本
《政治思想评论》第2辑以法国新黑格尔主义为主题,重点聚焦新黑格尔主义思想家亚历山大科耶夫和让伊波利特。本辑收录了科耶夫少为人知的书评、通信和访谈,以及伊波利特的三篇有关《精神现象学》的重要阐释文章。两位思想家对黑格尔思想的阐发深刻影响了20世纪法国哲学、政治哲学的思想景观,是引导我们进入黑格尔政治思想的重要门径。本辑也继续关注英国观念论者,除了阐发其政治哲学,更着重介绍其社会改革实践的情况。学术书评亦为本辑一大特色。
作为国家治理的结构性指标,政府质量是促使治理制度良好运行的关键驱动力,发挥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作用。基于政府质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书阐明了过程导向的国家治理运行机制和政治逻辑,综合运用大数据和小数据分析方法,测量转型中国的地方政府质量,并从生产机制、治理效能、微观基础和制度逻辑四个维度探究了政府质量的治理意涵及其提升路径。
2020年春天,中国和全球共同抗击疫情。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构成伟大的中国抗疫精神。社区作为人类居住的生命家园和精神家园,每一个社区人需要强化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共同体理念,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筑牢社区防控第一线,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课题。本书的内容创新:首次提出后疫情时代社区防控如何更好强信心、暖人心、筑同心,通过加强共同体建设,着力构建自治共同体、治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的新理念和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