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比较全面地剖析了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的各个阶段,揭示了宋学若干重大主题和以议论精神为主的宋学基本精神,论述了宋学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等北宋文化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了北宋社会文化中无所不在的宋学及其时代精神。
蒙元时代人们追忆的开国历史,呈现出以成吉思汗家族为核心的族群起源谱系。本书尝试重构成吉思汗崛起背后的蒙古历史,进而揭示上述历史记忆被权力重塑的过程。
本书是历史作家李开周关于宋朝文化的新作。作者致力于宋朝文化研究,翻阅宋代笔记和史书,从文献中攫取信息。全书分为宫廷之网、官场之网、科举之网、师友之网、婚嫁之网五个部分,以人物为导引,从人际网络切入,系统呈现宋朝贵族、科举士人、平民百姓等不同阶层的关系样貌,揭示社会关系网背后宋朝历史的真实与细节。书稿既不失叙史的严谨,又不失摹人的风趣,亦对当代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现实启示意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势力入侵的不断深入,清廷迫于形势,被动反应,在穷途末路之下,学习西方,开展图新变革。爱新觉罗·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在整个运动中,走出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洋务先锋人物,作品展示了在弱肉强食的变局之下,洋务派为维护国家权益与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自强抗争,以及为此饱受的苦痛与无奈。《晚清洋务运动始末》第一次全景展现了晚清洋务派在寻求国家自强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艰难抗争,
这是一本展示明朝历史的插画集。本书以明朝十六帝为时间线,展示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检这一段时期的历史,通过各个皇帝在位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表现明朝的荣辱兴衰。在内容安排上,本书以史书明确记载的事件为准,含少量的传说和典故。本书着重表现明朝的重大事件,以人物画为辅,着重塑造明朝重要的历史人物。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明朝的帝王、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另外,本书还展示了明朝的著名人物,如王阳明、吴承恩、李时珍等。 本书适合插画师、绘画爱好者及历史爱好者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文明的支撑和浸润下,有了深厚的底蕴和绵延不绝的前进动力。只有立足中华文明视角,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科学内涵,才能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本书以8月7日刊发在《学习时报》头版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一文为基本框架,对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色的文化基因分别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
本书是青年学者李硕的首部文集,收录自2005年至今的20篇史学论文,全面反映了作者多年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成果。这些文章涵盖诸多思索面向,也包括作者的史料整理、实地踏勘、口述访问,实证与文献相结合。作者以多个朝代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政治制度史、法律史乃至文学史,试图整体性的多维度理解古代中国。具体而言,这些文章从周幽王政权与其邦国的关系到晚清林则徐日记里官僚体系中的人和事,从蠡县大食堂到玉门关外,再到河西走廊尽头的西汉长城遗址,覆盖多重视野,引人深思。
这是一部史实之外,更有人性与趣味的中国通史。通过对于人性的理解,填补史书记载的缝隙,让人物变得鲜活而自然,让不可理喻的史事变得可以理解,让读史变得快乐。作者以两百个篇章,细致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文化与思想,不止步于历史事实的浅显叙述,对于影响深远的制度等,也有生动而深入的介绍,有趣而不猎奇,努力以温情与敬意,呈现这一延绵五千年而从未断绝的伟大乐章。
本书为湖北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魏晋艺术与庄子思想之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书以汉晋之际庄子思想的发展为主线,以魏晋艺术的时代特点和主体特征为视点,由此立体地呈现汉魏六朝时期庄子思想的盛行、人的觉醒与艺术的勃发三者之间相互交融、彼此影响的人文现象,并揭示其内在关联、诠解其共同意味,进而解读魏晋时期的人文艺术精神。本书的创造性成果主要体现在揭示了在庄子思想导向下魏晋艺术风尚由“诗书礼乐”向“琴棋书画”的转型过程,并阐述了魏晋艺术受庄子思想影响重领悟、重自我、重审美、重超越的特质,这相对于以往谈论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