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 融入思政元素。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 号) 的精神,本书在每个项目中均加入了德法兼修的素养目标,在项目之后加入思政案例并融入思政映射点,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 贴近职业教育。本书及时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中的最新成果融入其中。每个学习任务开篇都设置了任务布置,让学生快速了解任务要求和任务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项目结尾均
《国际法》是作者在剑桥大学的十二篇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除了一个简短的前言外,全书分为十二章,包括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的*威与同意、国家主权、主权的国际法地位、海军与海上交战状态、巴黎声明、战争的缓解、战争的当代法、关于囚犯和军官的法律、陆上交战、陆上被俘的权利以及议和。本书成书于英国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国际政治形势发生重要变化的年代。作者在布丹、斯宾诺莎之后进一步对国际形势进行反思后写就了《国际法》,重新对国家主权、战争与和平等重要的国际法内容进行了研究,在国际法领
本书对2020年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诉状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十七届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申请方中文诉状、第十七届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答辩方中文诉状、第十七届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申请方英文诉状等。
本书稿译自拉丁美洲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玛尔塔·阿内克尔的著作。原著简要、系统地介绍了拉美左翼政府及社会运动反对新自由主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历史、成就和相关理论。原著曾获委内瑞拉“解放者批判思想奖”, 出版该书的中文版对于中国读者了解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运动有积极的意义。书稿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拉美的进展; 第二部分, 我们将向何处去? 21世纪社会主义; 第三部分, 新领导权的新政治工具。书稿中的基本观点主要源自于作者对拉美不同国家多样斗争和实践的第一手研究成果。
为了集中系统呈现国外专家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推动开展对比研究,同时推进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策划,马研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具体协调沟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提供出版资助,组织国外专家学者撰写国外人士看新时代系列小丛书。本书是此系列第一本。
贾尼尼以其欧洲左翼学者的视野,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
本书是中国社科院委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的课题, 以前苏东地区党和国家领导人看中国新时代这个崭新的视角, 来讲述中国新时代自身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本书结合国际、国内历史和现状, 以综论和访谈的形式展示了前苏东地区党和国家领导人如何看中国新时代, 回顾了这些国家的历史和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发展历程, 对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 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现实及前途命运进行了深入观察和思考。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年, 东欧剧变已然30年。前苏东地区领导人在反思苏东剧变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书是国内外学界在企业非公益性捐赠问题研究中领先的专著,作者通过梳理沪市主板上市公司年报慈善数据,发现企业非公益性捐赠已成为中国企业慈善捐赠主体。本书从企业慈善动机判断入手,明确企业非公益性捐赠性质和激励缺失,探索政策激励工具从企业公益性捐赠植入企业非公益性捐赠的可行性、适用性和有效性。终,构建中国企业非公益性捐赠激励机制,基于共同富裕理念归纳第三次分配视角下企业非公益性捐赠模式并提出激励对策。
本书是一部关于清代“厅制”问题的再研究。厅制是清代所独有的一种行政区划形式,它的设立体现着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转型。本书有两个侧重:一是对清代厅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制度史研究,特别是对于学界研究比较薄弱的明清之际厅的起源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着重加强对海峡两岸一手档案的发掘和利用;二是结合区域社会史、法律史的研究手段,将厅的地方表现形态,结合典型案例进行了细致分析,力争将制度演进全貌与区域社会个案有机结合,展现厅制如何与清代地域社会历史进程相协调,并进而体现清代地方治理“因俗而治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系列丛书之一,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集刊。本书从比较政治、中外政治思想史、政治学理、中国政治等相关领域,探讨新时代政治学的学科自觉与自主、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以及政治学科发展的未来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立足中国本位,放眼世界政治,倡议从比较文明的视野出发,贯通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引领和提升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本辑为2022年第一辑,分为几个部分:历史政治学、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中国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