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来将人格标识进行商业化利用的现象愈发普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时回应社会需求,于人格权编第993条对人格标识的许可使用作出规定,为人格标识的商业化利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本书将从人格标识商业化利用的理论基础出发,明确可商业化利用的人格标识的边界与范围。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提炼姓名、肖像这两类最为典型的人格标识以及死者这种特殊主体的人格标识在商业化利用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法律问题。通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汲取域外有益经验,总结人格标识商业化利用的法律保护模式,并结合我国《民
本书在吸收借鉴中西方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关系学、外交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理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涵盖理论分析、概念界定、环境评估、策略规划、路径选择等环节的“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分析框架,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这一命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书聚焦“为何表达和实施”“谁来表达和实施”“向谁表达和实施”“实施和表达什么”“如何表达和实施”等核心问题,探讨如何通过公共外交的方式,向“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全面、准确地展示和宣介“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一
在无政府状态下,外交沟通长期以语言为承载,国际政治的话语武器与修辞策略深刻影响着大国战略竞争的过程与结果。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需要遵循战略叙事的构建规律,合理运用不同叙事策略传递战略意图,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本研究通过借鉴与整合社会心理学、政治语言学与外交沟通理论,致力于回答“叙事何以塑造政治”这一学理问题,对大国战略竞争的叙事生成、投射与变迁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理基础,从学术史角度梳理了古希腊以来叙事研究的思想流派,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可信修辞的逻
本书溯源美欧政治哲学与思想史,从对自由主义的认知、国家与民族认同、和平主义与军事手段偏好、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国家利益观、社会与生态平衡发展、宗教性和世俗性七个方面比较分析美欧外交文化的异同,阐释美欧外交行为模式。美欧外交文化决定着跨大西洋盟友在安全观、国际秩序观、实力观、外交规范上的共性与差异。全书基于美欧外交文化的特征,阐述2017年和2021年欧洲选举年后跨大西洋关系的嬗变,重点论述美欧在地缘政治、经贸规则、安全政策、全球治理等领域的分歧与共识,寻求美欧互动的规律,这对百年变局中
1949—1950年这一时期正值中国革命形势飞速发展,也是国民政府统治旧中国的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建立的时期。面对新旧中国更替的巨大变化时期,英国为了维护其在华经济利益和香港的安全,开始在外交上对中共及新中国采取主动地外交政策。同时,伴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在英国调整对华政策的过程中,英国与国民党、中共在多个问题上发生了碰撞。本书主要集中在新旧中国交替之际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论述。
南高加索,也称外高加索或后高加索,从行政区域上来讲主要包含高加索山脉以南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三国所在地区。南高加索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禀赋,地缘地理位置也极为重要。它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毗邻俄罗斯、伊朗、土耳其,东临里海、西邻黑海,扼守着里海能源进入黑海的咽喉,是联结亚欧两个大洲的结合地带,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过境地区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性节点地区。而地处该地区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不仅是欧亚地区重要的交通和能源运输枢纽,也是多元文化交会的中心。在国际形势复杂多
本书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出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气候治理二者逻辑关系的理论阐释为基础,通过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行为体、全球气候治理规范与制度、全球气候治理权力格局三个要素,系统分析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形成与演变,尤其是分析和考察了自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以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新变化、主要特征及世界主要国家对后巴黎时代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政策立场。在此基础上,本书着重分析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身份变迁及责任变化,探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
本书为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学者储殷对美国政治的基础理论和历史的研究。 作者从美国的国家起源讲起,在近代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视野下,全方位地分析了美国从建国到帝国形成的过程,以及宗教、种族、政党、社会运动等多维因素在此过程中发挥的错综复杂的作用,一直到今天大国竞争中的中美关系。 本书尤以对美国总统大选运作机制的分析为特点,将其作为透视美国政治的棱镜,揭示出美国政治长期以来的制度性问题和局限,并探讨了一系列大众读者关心的美国问题,诸如身份政治、种族平权、资本介入政治、对选举的影响、媒体的政治化以及中美关系
本研究运用社会排斥和社会结构化两个解释机制,分别讨论了中国的教育婚姻匹配对于宏观的收入差距与社会分层结构开放性的影响。就收入差距而言,本研究首先在市场转型和高等教育扩张的背景下,探究了教育婚姻匹配中的教育资源排斥和婚姻市场排斥如何在各受教育层级之间建立起不同强度的婚姻壁垒,进而决定了教育同类婚在整体受教育层级上的分布结构;其次,本研究分析了教育婚姻匹配与收入婚姻匹配的同构性程度,继而考察了上述教育同类婚的分布结构如何影响了社会总体的收入差距。就社会分层结构开放性而言,本研究首先讨论了教育婚姻匹配
全书以生态环境损害金钱给付义务(税费、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罚款、罚金)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同一环境行为引起的多重金钱给付义务关系之处理为命题,围绕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理论路径的提出及证成、理论运用、制度保障五个方面递进展开。本书主张,生态环境损害金钱给付义务中矫正税与生态环境金钱责任、惩罚性责任与填补性责任并非相互割裂而是对“生态环境损害”的不同定价。作为金钱类环境工具,生态环境损害金钱给付义务的使用不应走向过度和不足两个极端:既不能因分属不同部门法而形式化地叠加适用,也不能因同属某一部门法就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