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汉学》,清人惠栋撰。惠栋(一六九七一七五八),字定宇,号松崖,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以倡导汉学而被誉为一代宗师。《易汉学》是惠栋崇尚汉学的代表性作品,《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八卷,而惠栋《易汉学自序》云七卷,江藩《汉学师承记》亦云七卷。盖后人将惠氏辩证《河图》、《洛书》等内容附于书后,是为八卷。《易汉学》受到当时及后世学者的普遍重视与好评。《易汉学》现存主要版本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九年(一七八一一七八四)镇洋毕沅辑灵岩山馆《经训堂丛书》
秦敬修,生于1910年7月,名汝泽,号孝子,甘肃平凉人。1932年开始游学于关中大儒牛兰川、山东理学家孙乃琨、山东大儒张范卿等名师门下。1943年在陕西扶风贤山书院、凤翔县宗铭书院任教。秦敬修编辑大宋五子著作精华切于日用者,取名《五子书》,命秦治简练精准注述出版,使人易读易识而冰释原文深奥难明之郁,以为学习五子思想阶梯;进而上读《四书》,研学《五经》以明圣人大道。《五子书》依照为学路径,兼顾五子传承,序列为六卷,共计一十九篇,合四百十六章,每章按照原文、注解、述评顺次排列以论释其义。【
《面向世界的儒学》是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学)专项研究生共同课“面向世界的儒学”系列讲座的讲稿结集,讲座邀请了著名哲学家张立文教授、楼宇烈教授、安乐哲教授、陈来教授、周桂钿教授、舒大刚教授、唐文明教授等十六位学术名家讲授。本书内容主要涉及儒学史、儒学的重要观念、儒家经典、东亚儒学、比较哲学、儒学的未来发展以及中国哲学创新等,构成了一个全面多维且喜闻乐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
本书从弘道、至德、好礼、从周、仁爱、行义、正直、德政、身正、大臣、出仕、士人、天命、君子、智明、孝敬、忠信、敏求、谈古、说今、教诲、学习、生死、棠棣、无隐、弟子、弟子、为人、木铎等33个话题, 联系春秋时代的政治制度变迁、土地与人口问题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记录自己学习《论语》思想的心得, 并联系现实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新见解, 意在与读者一起讨论、学习, 并求教于方家。
本书采用现存最早的版本康熙十九年《通志堂经解》本为底本,校以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内容包括《大学》一卷,《中庸》一卷,《论语》十卷、《孟子》十四卷。
本书以《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为底本, 按照道、德、仁、义、礼的章法以及唯公无私、唯用无我、唯道无物的逻辑, 将《大学》的篇章结构进行重新编排, 并以列提纲和名词解释的形式, 对《大学》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力求把《大学》的微言大义讲透彻、讲明白, 颇具新意和创见。
“闲坐小窗读周易,休将名利挂心田。”本书以随笔札记的方式,用轻松有趣、简单易懂的文字,对《周易》及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作者几易其稿,最终写就43篇文章。文中将《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与人生节点、职场关系、家庭关系相互佐证,阐释其蕴含的人生智慧。全书引经据典,文从字顺。此外,作者还意在化用当下流行语、生活小事等,将《周易》的文化内核深入浅出地灵活解析,易于读者结合生活实践进行理解。本书可视为了解《周易》的入门级通俗读物,雅俗共赏。体例上每节皆可单独成篇,易于读者阅读和分析。
本选题为“上博简《论语》类文献研究”,研究对象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中与《论语》内容、体裁相似的文献,包括《民之父母》《子羔》《鲁邦大旱》《从政》《仲弓》《相邦之道》《季康子问于孔子》《君子为礼》《弟子问》《孔子见季桓子》《颜渊问于孔子》《史蒥问于夫子》12篇文献,内容涉及孔子、子夏、子羔、鲁哀公、子赣、季桓子、季
本书是日本历史著作《太平记》的研究专著。全书分六部分。绪论介绍了《太平记》的内容、版本和其中的儒家思想以及研究的方法、意义等。第一章在梳理日本对尤物观接受的基础之上,以《太平记》中的"尤物叙述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尤物观的作用和特点。第二章在梳理日本对忠臣观接受的基础之上,以楠木正成和万里小路藤房的忠臣形象为叙述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忠臣观的作用和特点。第三章在梳理日本对革命观接受的基础之上,以革命的矛盾性叙述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革命观的作用和特点。第四章以终结部分对太平的叙述为中心,考察了作
本书主要是基于宋代儒学的主要表现形态对其代表人物生命伦理思想的挖掘和研究。宋代儒学的主要表现形态是“理学”,依据理学的主要流派和思想构成,本书重点探究了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朱熹、陆九渊以及湖湘学者胡宏和张栻有关生命的伦理思考。在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观点上,本书紧扣“生生”来诠释宋代儒家生命伦理精神和思想特点,认为“生生”体现着宋代儒家根本的生命精神和价值原则以及终极的生命境界追求。“生生”是宋代儒家对天地宇宙本然和应然的描述,是宋代儒家普遍遵循的统贯整体的本体性观念,它决定着宋代儒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