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大众通俗读物形式讲述《老子》(即《道德经》)帛书出土50年、楚简出土30年来的众多研究成果,以帛书甲本为底本,结合楚简,考校2000多年来20余部重要的传世版本,参考近90年来数以百计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力求最大限度地接近《老子》原貌,复原《老子》的本意与真谛。本书设置复原本(以帛书为主、楚简为辅)、释文本(以帛书为主,见附文)、参照本(以楚简为主、帛书为辅)与今本(通行本)四个版本,对比、梳理出960余处后世改动内容,发现近200句意思发生重大变化,并对百余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考校
本书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六章,内容包括:孟子德性思想的历史渊源、孟子德性道德观的基础、孟子道德体系的建立、孟子德性思想的情理精神、孟子反躬内求的道德修养、孟子德性思想的政治实践。
本丛书是在马一浮选辑编目的“儒林典要”丛书基础上扩充整理而成,选取宋至清代著名儒者的代表性著作,并请有学术潜力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撰写导读,以供儒学学习者爱好者选读。
本书乃程门弟子所记二程先生日常讲学语录。全书既详述了二程先生的生平学行,又以天理为本,将二程成圣之学分解为四个阶段:明天理、体天理、循天理与合天理,为读者指示了一条由凡即圣的修身进程。
本书超越道学与变法两种研究范式,直面千年以来颇有争议的司马光哲学文本,以中和范畴为统领对司马光哲学思想进行了整体重构与新的诠释。通过对北宋儒学发展多元路径的考察,发掘出司马光崇尚荀扬的独特为学进路。作者基于儒家内圣与外王之道的理论贯通和中和哲学的理论体系建构,发掘出司马光以《潜虚》为纲,以气为基点,以中和贯穿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建构特点,复现了司马光的思想图景,揭示其气体中和天人衡中以中为念王霸并行等理论追求。
《五行志》从属于史书的志这一篇目,记录了各种奇怪的现象、灾害以及阴阳学说。从《汉书》初设《五行志》直至《清史稿》,中国古代正史中有十五部正史含《五行志》(或与五行志性质类同的志书)。千余年间,正史《五行志》的撰述绵延不绝,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史学现象。本书即针对二十五史中的《五行志》内容,对其进行记录、梳理和研究,如整理正史中的鬼、妖、孽,六祸、六痾和六眚六祥,讨论最坏的皇帝最坏的妃子,挖掘隐藏在迷信背后的历史发展和政治现象。五行志从天人感应的角度把人事、气象与灾祸联系起来,看似充满迷信附会
孟子是先秦诸子之一,也是孔子以后的一位经学大师。其《孟子》一书,自汉以来即为学者所重视,尤其是宋以降,作为“四书”之一,尤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本书为对《孟子》一书的注释和解读,每卷开头为解题,概述该卷大旨,下列章旨结构图,勾勒一卷之整体脉络。原文之下,分简注与讲疏两部分。前者疏通文义,对《孟子》原文中对一般读者来说理解相对有困难的,或历来有争议、有误解的字词进行简要注释,讲疏则详细阐释《孟子》原文的基本含义及其中所蕴含的义理。
《中国哲学简史》会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对中国哲学精神及中华文明传统进行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的解读。在有限的篇幅里蕴含着对中国文化的精湛理解,闪烁着史与诗的智慧之光,洋溢着哲人的洞见与人生的睿智,寄托着对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与理想追求。它是广大读者借鉴中国哲学智慧、提升现实人生境界的入门书;它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的各界读者,是学习中国文化的通用读物。它是继承中国优良传统的基础经典,也是足以影响一生的大众必读书。
《执中致德中庸价值观念的历史考察》是中华传统中文化研究丛书所列书目。全书以中庸价值观念的起源与形成为线索,在厘清秦汉宋明清等时期发展的基础上,考察中庸思想的价值本体论、价值选择的方法论、价值理想的实现论和境界论等四个方面;探讨各个历史时期中庸观念的演变过程及差异,以及儒家哲人对中庸价值观念的不同理解,从而对儒家中庸观念进行梳理,着重阐释得天为性执两用中达德至诚天人合一等概念,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庸的价值意蕴。
本书围绕儒学及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现代价值、中华文明复兴应厘清的理论问题展开阐述,立足历史、着眼发展,提出如下深刻论断:中国复兴之梦不仅仅是富强之梦,而应该是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之梦;建立以五千年文化为基础的现代文明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应重新思考中国传统人文信仰的价值;儒学是一门学问,更是全面涉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的文明体系。
本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谈·第二辑中的一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谈·第二辑落实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