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在孔门七十子中,曾参是对中国后代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学者,也是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孝经》被称为“百行之宗,五教之要”( 邢昺《孝经注疏序》);《大学》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从伦理到政治的人生发展思路,被中国封建时代文人奉为人生圭臬。曾参在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中国典型的专题说理散文,是在曾参时代出现的。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孙,孔鲤之子,是战国前期儒家一大重镇,也是孔子后人中一大思想家,宋儒甚至编制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一脉相承的道
本书以“儒学超越性”的现代论争为主题,考察现代新儒家之代表牟宗三、台湾新士林学派之代表罗光、夏威夷儒学之代表安乐哲对儒家生命超越论的现代诠释。本书分析了“内在超越论”、“外在超越论”和“非超越论”三个理论典型的基本观点、形上基础和思想来源,比较了“内在超越论”与“外在超越论”、“内在超越论”与“非超越论”,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它们探讨儒家超越问题的优长与疏失,展望“儒学超越性”之现代诠释的可能方向。总体而言,本书研究视角独特,将儒学超越性问题置于人生哲学和天人关系本体论的框架下进行探讨,为理解儒学提
生死大海,谁作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本书是著名作家吕峥继《明朝一哥王阳明》与《怪圈:政治周期与明末困局》等畅销书后推出的最新力作。
命运无常,造化弄人,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面对日甚一日的压力和无孔不入的诱惑,你将如何安身立命,无愧此生?人不该为了生活而毁掉生活的目的,回归中国传统哲学,或许能找到一条返本开新的自醒之路。
唐代高僧三平祖师(784872),法名义中,香火绵延,扬名海外。本书以三平的生平为线索,将
本书从横、纵两个维度透视康有为的经学革新。横向维度上,以历时性的方式,对康氏经学革新的背景、动因、目标、过程、措施与结果进行充分揭示;纵向维度上,通过对比康有为经学与传统经学的差异与共性,把握康氏经学的革命性所在。本书从重建经学的普遍主义为视角出发,以康有为的经学作为研究主体,将康有为的经学革新置于经学史与时代问题的双重脉络之中,从经学的性质、功用、历史变迁及其所遭遇的问题着手,认识康有为经学改革的价值与意义、问题与局限,力图对康有为一生学术进行贯通性、整体性的理解,尤其是对康有为学术
本书是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赓续·变革——清代学术与思想研讨会”会议论文选集,收录论文19篇,展现近来清代学术、思想研究领域的新趋势。本书所收论文既有对清代学术史、思想史的宏观考察与理论探讨,从整体上梳理了百年来清代学术发展的脉络,反思、检讨现有学术史论述。又有对清代重要学者如惠栋、戴震、阮元、江藩、程恩泽、郑珍、刘宝楠、康有为等的深入研究,清晰把握其学术特质,在学术史、思想史脉络中定位其价值。同时,新材料、新视角、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近来清代学术、思想研究的重要表征。本书部分论文
“大家雅事”丛书旨在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进行学术访谈和人生访谈,记录下他们对人生和学术的思考,使得珍贵的学术思想得以传承,并为后辈学者树立起榜样,也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了中国社科院40多年来在社会科学界的成果。 本书为丛书之一,由金岳霖先生的学生刘培育执笔,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说”,是金先生晚年的回忆以及部分书信和谈话录。金先生晚年在老朋友的建议下撰写回忆录,每天想到什么写什么,多则几百字,少则几十字,从1981年到1983年,断断续续地写了100个片断,内容涉及与他交往密切的老朋友、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二者融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相结合的路径、机制与价值选择、发展前景等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为推动实现二者相结合略尽绵薄之力。
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推行新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讨论钱玄同如何利用中国传统学问中的经学、小学资源来建设五四思想革命、文学革命、汉字革命,整体性地展示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独立、独特的历史作用,并呈现新文学、新文化变革中的传统内援力量。
本书提出并证明牟宗三政治哲学具有双线循环结构,一线对道德心性进行存在论奠基,一线以道德心性范导人类存在。前者是经验上升的国家学,虽然薄,卑之无甚高论,却是实说。后者为本体下贯的国家学,虽然厚,却是虚说。虚实相生,经验主义的路与唯理论的路铸就同一条路,上升之路与下贯之路的循环往复才是牟宗三政治哲学的实指。就具体论述而言,自下而上的牟宗三从经济问题开始。经济组织是其他方面的托命线。由此托命线,牟宗三强调私有财产是人格尊严的一道防线,而能够沟通康德、黑格尔的法权思想与中国传统的自由实践,让共和国
本书开篇明确提出了心学非理学,否定学界一直以来所称的宋明理学的说法,阐述了宋代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同明代心学在学理取向与社会效应上二者绝然不同;并以明代社会改革带来的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为背景,系统地梳理了明代心学流派中颇具影响的白沙心学、甘泉心学、阳明心学,以及三学派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示了明代心学的历史地位,揭示了明代心学作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社会功能,及其理论创新对中国传统儒学的传承与弘扬。总而言之,本书对明代思想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与启示,值得学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