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奠基于先秦时代,先秦经典《大学》《中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心的重要载体。因为历史局限性,宋儒对它们的解释背离了初心。引佛入儒,以禅解经。宋明理学颠倒本末,误读《大学》《中庸》,谬种流传,至于今日。重新发现《大学》《中庸》本义,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时不我待。因为初心即本心、正心,返本方能开新,守正方能创新。《大学》《中庸》本为内圣外王、修齐治平之书,终目标是天地位万物育、国治天下平。宋明理学割裂内圣和外王的联系,割裂家和国的联系,其内圣目的是谋取士绅们的宗族幸福,无视国治天
本书是哲学家金岳霖晚年亲自撰写的一部回忆录,是颠覆世人印象的人生传奇之作。金先生一眼望去便是哲学家,他“浑身散发着哲学家的味道”,然而他的内在却流淌着名士风流,一生笼罩在传奇中。它回忆了自己在人生、情趣、交友三方面的经历,彻底颠覆了这位哲学家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还原了他真实的人生-----一位游离于学问之外忘情于山水之间却成就了一番大业的人。它叙述了自己学术及学术之外的生活细节,以小见大,以情感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生活中的大师级学者的人格与情趣。本书情趣盎然,可读性极强,吸引力很大。读者如沐春
本书继承以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为参照而研究魏晋玄学和郭象哲学的学术理路,在学界前人,以及本人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郭象哲学的核心性命题一一独化而相因 作出个人创新性的理解,然后再将这一思想原则应用于对郭象思想之安命观、无为论、因循论、圣人迹冥观等理论环节的解读上。另外,针对学界以郭象哲学没有工夫论,是庸俗的安命论哲学,是自我表现式的诠释定向,是对庄子哲学思想之逆向性诠释典范等观点,本书比较了郭象《庄子注》和《庄子》中关于逍遥、安命、坐忘等范畴的使用情况,探讨了郭象注《庄》的复杂性与创造
仁与礼是孔子思想中两个为核心的概念。但是,礼在孔子思想中的意义与位置,在古今中西之变的现代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本书无意于纯粹指出孔子的思想与现代价值的对立或者共通,也无意于直接论证孔子思想相对现代价值的正当或无效,而是希望阐明,孔子对以宗法等级制度为代表的礼乐文化及其正当性的理解与反思,需要得到正视,需要得到全面的理解。真正理解孔子,需要从孔子的思路出发,正视孔子对其所处的历史的断续与文明的一多状况中礼乐文化制度的审慎态度,理解孔子对以礼表示的各种言行及其正当性的忧虑和反思。孔子的仁礼思想,
《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历代注、疏、译、解颇多。与长于文字训诂的汉儒、重在阐发义理的宋儒以及偏于理论梳理的近现代学院派不同,本书旨在启迪和传承儒家心法,学术上证之于六经文献,状态上验之以自家身心,引导读者在自己的人生中去践行古圣先贤的教导,由明理而笃行,*终改变和提升自己
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创新的时代,诸子思想上承夏、商、周三代学术,下开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两千多年思想之先河,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的“轴心时代”。本书从思想创新入手,全面系统地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要旨、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要旨、道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要旨、法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要旨以及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要旨进行了考证与论述,揭示战国诸子思想创新的过程及核心观点,并分析和归纳了“百家争鸣”的特点、消亡过程以及历史原因。读者对象为先秦史的研究者和
本书以接近于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帛书《老子》而又便于现代读者阅读的唐代太史令傅奕校定的《道德经古本》为底本,根据帛书甲乙本、郭店楚墓出土之竹简本、河上公章句《老子道德经》、严遵《道德真经指归》、王弼《道德真经注》、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等进行汇校,并取资古籍引文加以校正。每一章节既有概括阐发其主旨的提要述评,又有实事求是、通俗平易的注释、义疏。其说以信、达为原则,本着“以老解老”的精神,尽量用《老子》书中类似的文字内容去探求《老子》原文的本义,以求获得确诂而阐明《老子》之真意。
《道德经诗解》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将道德经的深意内涵表达了出来。此书会让学校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从此喜爱《道德经》,爱读《道德经》,并且能给他们今后的人生指明方向。此书字数不多,便于记忆,便于携带。如能大力推广,不论是为人父母、学生幼童、政府公务员或者企业管理者,都能从中找到智慧的源泉。
本书分为三部分,分别命名为“经历篇”“诲人篇”和“成长篇”,文末附有《论语》全文,以便读者对照研读。 经历篇写圣人一生的经历,让我们对孔子其人其事做全面细致的了解;诲人篇叙述圣人教授弟子的故事,具体到弟子其人,可以说教育的智慧富含其中;成长篇讲解圣人学乐一生的收获,包括学习认知、体道悟道、立德树人、言行礼仪等。虽道不尽圣人的“言性与天道”,但也可窥豹一斑,圣人的睿智之心、仁爱之心、贤德之心、坚韧之心、期许之心,辉耀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