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世界既是社会一行动的联合或组合现象,又是文化即心智一思维或性格的聚合结构系统,两系的构成法是经验现实背后一源于本体重复·循环等数理统计逻辑的模仿原则。正如书名所示,史诗类型学和史诗诗学指以草原史诗文化语法探索的两种人文主义诠释为具体内容的史诗理论范例,而“社会·心智+模仿”则指以社会行动、文化心智的本体模仿(重复或循环等)和语法逻辑为基础的总体理论视角和阐释框架,即从文化语法的对应关系出发,以史诗类型学·社会行动模仿和史诗诗学·文化心智模仿为理论阐释依据,进而借此来回应并讨论了带有
本书包括名家访谈、中国文论、西方文论、作品批评等常设栏目,以及专题“声音与影像:跨媒介文论”。名家访谈栏目将推出张晶、张利群、邢建昌三位文艺学领域著名学者对美学与诗学、中国文学批评整体观、以及文学理论知识学等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反思。中国文论栏目包括对汉字之诗兴、朱熹的“平淡”理论、清末翻译家群体的文学思想等问题的研究。
路易斯结束海外深造后的回家之路颇为坎坷,由于航班取消,他受困于巴黎机场的酒店,而他的妹妹也因躲避家庭闹剧来到巴黎。随着二人一起回忆母亲和父亲的过往,多年的误解和秘密慢慢解开。马德里的家,是路易斯真正要回去的家吗?小说围绕主人公和妹妹在巴黎的经历和谈话,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因西班牙内战逃离至法国南部避难的普通西班牙人的遭遇。童年流亡法国以及长大后在西班牙的经历,让路易斯对家的概念颇为困惑。青年时期学术生涯的平庸与挫折,恋人的离去以及周转于法国、英国和墨西哥的游历,不仅使得路易斯
汉末建安时代是一个俊才云蒸、五言腾踊的时代。以三曹七子及蔡琰为代表的建安文人继承汉乐府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注重反映民生疾苦,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开创了质朴刚健、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离合长歌,激荡壮采,建安风骨既是建安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又是我们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时的重要审美内涵。
本书集合了作者从2018年以来所做的近500首诗歌作品, 分为古体诗与现代诗, 记述的是作者工作与生活中的要闻要事。写诗的目的是记事, 是发表当时当刻的感受与感慨。以琐事记录人生, 以诗词记载人生。
一是传承融合,继《本草诗话-鼓》(清华大学出版社已出版,再印2次),与《本草诗话-根》一起续写。记录着中华民族繁衍、发展进步的勤劳实践过程,是民族由弱到强的心灵之旅,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无价瑰宝,是浇铸中华各族人民内心无比强大的诗史。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述的永恒魅力,融合医学、哲学和文学结合的神奇情愫,理性歌唱,警示社会现实是作品的初心。二是创新推广,大胆探索以中国古诗韵交叉新旧体诗为骨架,融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句式的形式表达,以中草药诗话为文创平台,以优
本书作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记录平凡岁月中的点点滴滴,凝望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家国情。用一颗对生活感恩的心,分享闲暇日子里的阅读喜悦、快意人生,与读者一起倾听人世冷暖,仰望智者智慧,体味厚重人生,播撒家国情怀。无论凡人的喜怒哀乐,还是智者的拨云见日,读来感觉人生也变得开阔豁达,不由得相信,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世间虽有悲欢离合,只要心有所向,春天就会落在肩膀上。
“中外文学对话”系列活动是由鲁迅文化基金会策划并实施的重大国际交流品牌活动,以鲁迅作为连接世界文化的符号,对话其他民族的文学大师,为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与经典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价值导向与引领作用作出积极贡献。本书收录每一届对话活动中的精彩论文,围绕鲁迅文学等作品,探讨中外文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历史,交流双方对中外文化与文学相关个案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文化走向更广大的舞台。
《一步之遥》是一部小说集,共收集了十四篇中、短篇小说,包括《苦涩的土豆》《土生土长》《接班》等。作者怀揣着对家乡的赤诚和热爱,以饱满的热情、朴素的笔调讲述着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事一物,爱与恨、苦与乐、哭与笑,反映市井百态、风土人情。作者与其塑造的人物的情感深深地交织在一起,与文章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乡土文学作品。将对家乡的热爱诉诸笔端,用平实而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讲述着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是对真实生活的反映和记录。市井百态、风土人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