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东南第一要缺两江总督,通过“湘人江督格局”和“北洋下南洋”两个概念和进程的深入探讨,将道光、咸丰至民国初年东南地区三次大的权势转移揭示出来,为晚清政治格局的演变贡献一条新的解释线索。在此基础上,突出南北关系,并尝试突破内外轻重、督抚专政的争议,提出“有重心的同治”格局,用以理解晚清政治的特色及出路。
本书收录16篇学术论文,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多角度回顾上海的历史, 探索历史发展规律, 回答上海从哪里来? 为什么是上海? 用扎实的档案文献和史料考证, 呈现上海丰厚的历史底蕴。本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主编, 主要是汇集上海史研究的最新论文及介绍有关上海史研究的学人、会议、新书信息。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作者用“异域之眼”,经实地踏察,以翔实、丰赡的史料和严谨的信史,从远古、、强吴、古城、文武、书法、园林、昆曲等方面全面展示了苏州西部丘陵山区万年以来这方被誉为“世界罕见”的“核心江南”“天堂中的天堂”的奇观异境,打开了一扇让世界读懂江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最美窗口”,显现出跨越时空的历史文化魅力,并揭示出心灵的归宿——“小康后”时代的“核心江南”,是如何从“小康社会”走向现代“美好社会”的成功秘诀,拓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本书综合运用了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及方法展开,尤其重点使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对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凤坪村的政治经济、人口流动、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在深入挖掘整理凤坪畲村的珍贵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展示了广东凤凰山畲族作为畲族发源地族群的独特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新时期该村落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文化变迁。本书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对传承畲族传统文化和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对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华南
本书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为主题,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1)》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进行了分民族、分地区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本现状,利
本书通过精选大量珍贵史料编纂而成,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立新中国的恢弘历史画卷,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五一口号”的提出及各方响应、民主人士秘密奔赴解放区、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筹建新中国和开国大典等精彩篇章。通过生动的描述,帮助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少年儿童深刻全面了解党带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特别是详细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党在团结各党派各界人士,各族人民协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事实。
本书选取黔东南地区一个苗族村落为研究对象,聚焦乡村产业化转型发展特点,洞察农业生产活动变迁,尤其近几年来政府主导的经济作物产业种植在当地推行的表现形式,结合民族地区历史、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挖掘与阐释,分析小农生产向农业产业化生产过渡与并存背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社会关系变迁始末,是对中国乡村现代性的一种积极探索,也是对我国现阶段及过去一段时期内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反观与回应。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一方面,中华文化由多民族传统共同构成;另一方面,这种多元文化又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向现代转型。如何在民族传统与国家力量之间互动,是民间文化精英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书以歌师唐德海及其传承人为研究对象,依托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视角,描述和解读唐德海及其传承人传承赓续的民间文学,探寻歌师所呈现的个体与群体、歌唱与文本、经济与政治、文化与历史等维度的互动。
本书趣读魏晋历史,以简明的笔法勾勒出魏晋时期的历史脉络。魏晋时代,是一个奋进与沉沦相互交织、理想与幻灭轮回交替的历史时期。一方面,这段时期战乱不休,先是三国鼎立,之后三分归晋,接着晋朝发生八王之乱,北方出现十六国,南方建立东晋王朝。在烽火连天的乱世里,无数英雄各领风骚数十年;另一方面,世族门阀在政坛占据主导的地位,他们生活奢侈腐化,严重挤压了寒门庶族的生存空间,堵塞了普通百姓的上升渠道,却也带起一股玄学清谈之风,一时名士辈出,造就了洒脱通达、高扬自我的魏晋风度。本书与即将出版的《先秦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