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研究对象,以高校第二课堂作为研究载体,主要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第二课堂的方法和路径,旨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和行动上的指引。本书运用典型分析、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等方法,分析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成因,通过确立目标和原则、创新形式和内容、深化机制和保障、优化课堂载体等方法,构建全覆盖的“大融入”格局,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
本书在深入探析数据驱动、优化等核心概念基础上,重点分析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矛盾问题,针对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思维理念方面,融入大数据技术的整体性、开放性和动态性思维,实现由关注局部转向统筹全局、由相对保守转向兼收并蓄、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主体力量方面,明确教育主体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新要求,论述了通过数据素养培养、复合队伍建设和保障机制激励等实现优化的方法路径;方法手段方面,探究教育准备深嵌用户画像、教育实施善用数据智能和教育研究依靠数据计算的可行性,提出了“数据
本书由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徐东升,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陈三营等主编,书稿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和故事来展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要点,旨在为高效思政课程教学服务,引导学生弘扬、发展和继承革命年代及新时代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时代的向前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带动了我国高校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祖国需要的人才,仅靠专业的技能和极强的知识经验储备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才能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提升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是一件亟待解决的重要事情。鉴于此,本文着重分析阐述了当前高校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本书深入研究、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的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首先,要做好思政课教学改革,助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其次,要精耕思政教育,以优化思政课堂教学效果;最后,提出课堂建设与思政教育的关联重大。在提升高校新商科与课堂思政、能力培养融合程度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高校新商科专业教学改革,保障新商科专业的学生能够平稳成长并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能力和专业基础,为切实提升新商科专
本案例集通过分析教学案例,探索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效结合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和中国案例。本案例集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道德教育、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乡土乡情等与课程知识点深度融合, 用恰当的教学设计方式将课程育人目标融入到教学全过程,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本书既可丰富教师在财政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教师、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本书依托教育部思政专项课题及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情况进行探析,共分为10个章节,与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高校管理者一同探讨大数据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研究现状、概念内涵、价值意蕴、内在机理、现实困境、风险审视、目标指向、基本遵循及实践进路,逻辑严密,全面深入,对于指导思政工作实践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本书由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青子衿编著。书稿以“大课堂”、“大资源”、“大平台”为研究视角,对上海市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建设的历史溯源、建设现状、功能定位、指导思想、重点问题等进行了专题探讨,着重回答了“大思政课”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同时,在比较研究北京、天津、江西、陕西等地区“大思政课”建设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形成关于上海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建设的体系研究,重点聚焦“大思政课”建设中的上海经验,从教育教学场域的空间转换、教育教学资源的均衡发展、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凝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还能增强学生体质,锤炼意志。基于此,舞蹈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将进一步强化舞蹈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建设在舞蹈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一书探讨了中职院校、高等师范院校、普通高校、体育院校的舞蹈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并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例,探讨了舞蹈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内容丰富,适合舞蹈教师、教育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