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
收录史铁生、汪曾祺、梁实秋、丰子恺、沈从文等12位华语文坛文学大家经典作品,精选《秋天的怀念》《合欢树》《多年父子成兄弟》《我与地坛》等40余篇散文名篇,书写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爱、友情、亲情、勇气和真诚。人生路上,我们会遭遇风暴、挫折与创伤,但别慌张,它终将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和充盈,从而走向生命的辽阔。也许,当我们跨越生活的风暴,历尽千帆,才终于懂得,人间的真正含义是活着。温暖、纯净的文字,读来令人落泪。
本书是一部以东北大地百年历史为背景、反映东北流人之后经历种种坎坷,始终坚守儒家信念的乡贤文化作品。皖南祁门新安医派朱家后人王克笙离开几代偷生的津门闯入关外,寻遍关东之地,落户苇深地远的九里,开办酪奴堂,以图恢复祖姓、传承家学。九里从起初丁火不旺的四户人家,繁衍生息至数百口近百户,成为十里八乡口口相传的圣贤之地,培育出声名不凡的白鹤五子;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半个世纪里躲过了各种刀兵之灾,躲过了苇地死神霍乱之灾,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夙愿以偿。小说讲述了一个家族的百年史,折射出一个民族
本书是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讲述主人公对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常克勋曾经奋战过32载的北地(白河地区)进行探访、观察,对父亲的人生经历进行探寻、思考,试图以当代人的视角去解读令父亲牵肠挂肚的人和事。作者以常克勋在北地工作过的近30个地名独立成章,串联起历史与现实,回望北地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历程;在每一章以榻上呓语道出常克勋对往事的思考和忏悔心理,与正文构成复调结构,展现一代北地建设者的理想与抱负、情怀和信仰,以及创业中的遗憾、对北地未来美好图景的展望。
本书以普利策小说奖为原点,以民族身份的想象与书写为横轴,以获奖作品的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为纵轴绘制坐标。该坐标所涵盖的广泛空间有利于研究者对该奖项进行文学与市场的双向研究。本书通过作家的身份轨迹及文本特质凸显美国文学文化的时代特征,以此考察该奖项的观念与价值内核,并对获奖作家的文本环境、文本策略,以及文学生产、传播及消费等外部条件进行具体研究,以探索获奖作家在精英文化、中额读者群和大众文化市场的开拓策略,实现对普利策小说奖从高到低不同文化维度上的整体观照。
挂云山,位于河北井陉县,与平山、获鹿交界,山势雄伟,妙景珠联,道教圣地,古有华北泰山之誉。本书详述了挂云山六壮士的故事,与狼牙山五壮士同样悲壮。1940年秋,四千名鬼子,牢牢被牵制在挂云山下。中队长李恒山中弹牺牲,吕秀兰率领康二旦、李书祥、康英英、康三堂、刘贵子,五位战士,掩护其他同志突围后,与冲上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弹尽力绝,跳崖殉国,用青春和热血,建构了六壮士辉煌的生命图腾。本书是以真实革命历史故事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还原了五壮士具体的生活和时代场景。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刻画生动,语言
《大河背后的城市》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哲学小说,以生者对死者的拜访为主要情节,对生死问题进行探讨。
在小说的开始,罗伯特·林德霍夫博士乘坐火车来到这座位于大河背后的城市,他接到不知名的上级的委派,成为一座陌生的城市档案管理员,负责编写城市编年史。
这座城市目之所及是一片废墟,到处是地下墓穴,没有小孩,没有音乐,死气沉沉,城市里的人失去了活力与激情,像暗影一样,执行着无意义、重建和破坏性的任务,迷失在无限中,过着木偶般的生活。在这里罗伯特竟然遇到他认
本书稿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共收录了近二十篇学术论文,主要内容是反映近期国内学界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成果。按照作者的研究主题,全书大致可分“现代论坛”“文学史透视”“文学现场”“中外比较”“台港海外形声”“学术讲演录”“学术动态”等七个板块,反映了近期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一些重要的学术信息。书稿中所收文章的作者多为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学者,或在校博士生。书稿学术性较强,质量较好。
本书为幼儿绘本,由儿童教育专家设计,符合幼儿认知特点,旨在培养幼儿从小爱科学、爱祖国。绘本描绘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和航天事业取得的最新成就,不仅为幼儿作航天科学知识启蒙,还激发了幼儿的爱国之情。绘本故事内容如下:5岁的贝贝是个聪明、调皮、贪玩的孩子,每天都要在小区的游乐场玩得一身脏兮兮的回家。有一天晚上,贝贝在客厅玩小汽车,爸爸、妈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正在播放神州十五号、神州十四号乘组“太空会师”的新闻,贝贝非常感兴趣,好奇地瞪大了双眼。晚上,贝贝梦见自己也变成了航天员,遨游在
20世纪文学旗手,也是各自时代掉队的人。「经典领读人」杨照日本文学名家十讲系列:以文学,倾听他们的挣扎与回答。【上辑·第4册】「经典领读人」杨照×「日本美的重建者」川端康成:我们拥有的并非此生,不过几个偶然的瞬间。在这世上,一边看繁花,一边朝着地狱走。幼时于亲人葬礼成长起来的川端康成,在国家战败与挚友去世的双重打击下,早早有了生命的「徒劳」之感:苟活余生,何以为继?纤细敏锐的他,在小说中找到方法:小说可以凝结时间——那既是瞬间,又是被凝结固定住的恒常,两者之间产生巨大的冲突张力,迸发一
本书为中共市委党校退休教师姚文仪的个人文集,分“文史拾零”和“长短闲谭”两编,上编多围绕作者所钻研的历史、文学、文化等领域展开梳理与探讨,既有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褒扬,也有学理上的独立思考;下编多为作者对时下若干社会现象之感想与述评。作者毕业于历史专业,又长期在党校授课,偏爱文史,关注社会,故能于历史文献中挖掘出有趣史料,能于日常生活中发现领悟出人生真谛,读来给人以启示。作者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作者的老师和知交林丙义为本书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