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学案/齐鲁文化研究文库》为清末梁启超所著,阐述了墨子学说中的兼爱、非攻、实利主义等,并思考了墨家之论理学及其他科学,并论及《墨子》一书和墨子学说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文章中论及墨子之实利主义,讲到了墨子以利为标准,但根据人们对利的不同态度,分出两种人,一种是以利为目的,一种是以利为手段。关于墨子的实利主义以及兼爱主义历来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这也是墨子思想的重点。《墨子学案/齐鲁文化研究文库》对后人解读墨子、了解墨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书是一本周易普及读物。内容为:第一章“易”,第二章“周易”,第三章太极、爻、八卦、六十四卦,第四章数、象、辞、占,第五章《周易》太极观和正中法,第六章《易传》系辞,第七章《易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第八章《周易》传承。在书中,作者概括介绍了《周易》的思想、概念、原理、规则和发展历程。
胡乃波译注的《论语》是“国学经典精粹丛书”系列之一。《论语》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性典籍之一,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性悟道的智慧结晶。其内容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教育世人成德之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本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
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指宋明时代居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传统。从中唐开始,面对佛道二教的强势冲击,以韩愈为首的儒者开启了以重树儒家主体地位为目标的儒学复兴运动。至北宋,儒学复兴的思想自觉,落实在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哲学基础这一根本的时代课题上。基于这一思想自觉,周敦颐、邵雍、二程、张载都做出了杰出的哲学贡献,并在南宋被整合进朱子集大成的理学体系当中。《宋明理学十五讲》详细介绍了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理学发展中的重要论题、人物及文化事件,展现了这一期儒学思想的蓬勃景象和精神气质。
本书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读者提供帮助和借鉴。
冯友兰先生是近代以来治中国哲学史的泰山北斗般人物,一生著述宏富,建构起了自己的哲学史解释体系。这本《中国哲学小史》是其中很简短的一部书,然而这个简短未必简单,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把中国哲学简洁地给一般读者以普及而生动地解说,这本《小史》和另一本名声更显,由英文版转译回来的《中国哲学简史》,都是极佳的读物。
《周易》在中国传统典籍中是最有特色的,儒家以它为“五经”之一,道家以它为“三玄”之一,历来被认为难读难解。本书分八卦、六十四卦卦画、卦爻辞、义例、成书、《易传》、《彖传》、大小《象传》、《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等部分,深入浅出,对《周易》经、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阐释,书后并附有经、传原文,是一本很好的“易学”基础读物,一编在手,可通门径。本次
本书采用文体细读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通过分析庄子文本中的身体概念,厘清身体一词在文本中的含义,梳理中西方身体思想及其美学意义,结合庄子文本的身体问题,力求重构庄子身体思想及其美学意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书透过《庄子》文本,阐述身体思想和庄子的思想核心“道”是密不可分的。全书采用文体细读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通过分析庄子文本中的身体概念,厘清身体一词在文本中的含义,梳理中西方身体思想及其美学意义,结合庄子文本的身体问题,力求重构庄子身体思想及其美学意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