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蕺山之学是在坚持阳明学“心即理”的心学立场的基础上,进一步融摄明初以来所流行的气一元论思想,而形成的新的理学形态。“本体与工夫”是蕺山之学的基本架构。蕺山的性体论主要涉及理气合一论、性情合一论、喜怒哀乐相配说等内容;蕺山的心体论主要涉及诚意新论及与之相关的意念之辨、思念之辨、知论等内容。蕺山工夫论有两大特色:“立定未发作工夫”和“重视勘验”,二者均在《人谱》中得以集中展现。蕺山之学在性体、心体、工夫这三个层面上,都将阳明心学推向极致。尽管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蕺山之学仍存在着
《儒家价值观念流变研究》主要针对先秦儒学价值范畴展开论述,并对诸多价值范畴的后世演变进行相关分析与对比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方面均有重大意义。
本书由以下四个部分内容组成:(1)孙伯鍨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思想;(2)孙伯鍨先生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3)孙伯鍨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研究;(4)孙伯鍨先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研究。孙伯鍨先生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学科的奠基者。此论文集从当代学术前沿发展的角度深刻梳理了孙伯鍨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做出的学术贡献,深刻总结了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做出的学术成就。
本书为复旦教授王德峰选取了梁启超生平作品中有关中国少年求学、成长、树立三观的文章,如《少年中国说》《论中国国民之品格》 《服从释义》 等辑成“少年中国”篇, 下篇为“道德大原”篇,通过 《新民说》 (节选)、 《儒学统一时代》(节选)、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国道德之大原》集中呈现梁启超关于中国国民道德的探讨和论述,特别是对儒学体系中的道德观点的评述与扬弃,为树立中国道德、建立国民品格孜孜不倦。
本书共分五部分: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异域新知、主题书评、旧文重读。主要内容包括:学院大学、修院学校和儒教书院——全人教育的历史张力和前瞻解决;道场、旅游胜景和学术重镇——明清以来岳麓书院的多重形象探析及其当代复兴等。
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概念是“民本”,近代以来又学习、接受了西方的民主观念,二者关系如何?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海外学者围绕此问题也发表了大量成果。本书收录了海外学者关于民本与民主的代表性成果,反映了海外学者的主要观点。本书对于了解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最新动态,融合民本与民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郭象《庄子注》作为玄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在魏晋时代具有\"思想熔炉\"\"课题聚焦\"\"思维经纬\"的理论地位。郭象《庄子注》把庄子思想现实化、具体化为一种人生实践与处世精神,对中国美学和艺术新变影响深刻。《庄子注》一书,堪称魏晋诸多美学形貌的理论写照、哲学根据。本书以郭象《庄子注》为核心文本,在具体阐释郭象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炼了其内在的美学意蕴。在一种前后美学语境的转换历程中,本书细致而具体地架构了郭象哲学与魏晋美学思潮之间的深度关联,以确立郭象及《庄子注》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老子《道德经》以凝练至简的语言、玄妙空灵的风格、正言若反的方式,揭示了宇宙、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和基本法则,旨在劝诫世人止息向外求取之妄念,探索内在世界的奥秘,进而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本书立足历代名家注释,融入自身人生体悟,以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阐发《道德经》中的幽微义理,有助于读者走进老子的思想世界,探寻生命的真实意义。
本书是作者系统探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文集,分为上、下两篇,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清代嘉道之际的汉宋之争与汉宋兼采,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戴震,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戴震,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严复论中西学术,从《刘向歆父子年谱》看钱穆的史学理念,拉克伯里学说进入中国的若干问题,文化形态史观的东渐等。
本书从方法论关键词、节点问题新探、研究个案举隅三个方面呈现作者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基本议题的多年思考,涉及历史学如何求真、中国近代转型怎样考察,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演进的脉络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