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在地理意义上是北极域外国家,如何提升自身参与北极治理能力,维护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是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进程中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鉴此,本书试图科学界定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能力内涵、特征和构成,系统梳理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能力建设的成效、能力不足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以极地科技发展推动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能力提升的可行性,并据此提出推动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能力提升的科技发展对策。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能力包括支撑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经济能力,认知与塑造北极事务变化的科技能力、维护中国北极合法
本书介绍并分析了当代日本社会中一系列边缘性、非主流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如“JK散步”、女仆咖啡店、“神待少女”、虚拟主播等。透过这些现象,作者试图揭示当代日本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零度”,探索重新想象未来的基本条件。全书一方面细致剖析了诸多微观细节,借此解剖日本社会不可忽视的“肌理”,另一方面与日本当代亚文化的有关理论论述展开对话,这些分析不仅可以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当代日本,也可以为读者了解当代中国、了解我们自身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
本书为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吴宗国教授主编的,由中国古代史各方向专家集体写作的一本官僚政治制度通史,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监察机制、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等进行了简明扼要而又全面的论述。 书中从官僚政治制度的起源开始,一直写到帝国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间上涵盖了从秦汉到明清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时期。宋元以前部分没有作全面的铺叙,而是根据各个时期的特点,重点探讨一些问题。明清时期文献材料更加丰富,对当时的官僚政治体制和运作机制做了比较全面细致的描述。
明清时期,正值西方国家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中国亦处于朝代交替之际,深受内乱、倭患、海盗及西方殖民者的影响,为了御外敌、平内乱、治海洋而大量设置专职海防职官,即在地方行政体系中增设加海防衔之官员,其中由以海防同知为重。本书基于明清时期国家治理海洋的需求,深入研究明代以来海防职官的产生背景、置废兴替、历史沿革、空间分布与职能演变,以具体案例分析海防职官在海洋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地位、作用与影响,进而揭示我国明清时期的海洋治理运作及其成效,汲取历史经验。
科举制度是隋唐至清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自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废止科举考试为止,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历代有诸多学子参与乡试、会试、殿试等各级考试。其中,殿试高中第一名者便称为状元。朝廷通过殿试策问,提出有关经义或政事等问题,以简策问难,征求对答,用来考察应试者的学术水平和对国家政务的理解能力。本书精选历代状元文章,汇编成集,将繁体字化为简体字,异体字改为通行简化字,根据现代标点符号用法统一进行了标点,方便读者阅读这些殿试文章,汲取知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书写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壮丽篇章,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新中国政治史反映的是新中国的发展方向和道路选择,是新中国历史的核心内容。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不仅是正确认识新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能够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本书是作者继《新中国政治发展论略》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政
法律语言是法律的载体,也是法律权利之所在;再好的法律也不能徒行,从纸质的法律到法律的实施是由法律人去完成的;法律语言是法律人办案的工具,是法治思维的体现;法律人的法治思维以法律为依据,从法律文本开始到实施法律的全过程,法律人的思维又都流向法律文本。可以说,法律、语言、法律人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本书为集刊,计划每年出版一本,收录论文十余篇,从法律、语言、法律人融合的角度对中国的法律实践进行法律语言的研究。
本书以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研究与案例分析的方法,从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的概念、性质、类型入手,并结合各国司法实践对其效力的认定,在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就我国在该问题上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的基本问题;第二,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的理论源起;第三,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的准据法;第四,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之正当性困境;第五,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之正当性证成;第六,我国的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问题。 本书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对“不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是蜚声海外的人才基地、咨政成效卓著的高端智库和前言思想荟萃的学术重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所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01年即被教育部评审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主办的《环境法评论》常设热点专题、理论前沿、实务进展、国际动态、硕博论文集萃、新人新作、会议综述、案例评析、书评等栏目,每期具体栏目设置视当期稿源而定。《环境法评论》第八辑主要聚焦环境司法实务与理论研究、“双碳”目标与气候变化应对等主题。
数字贸易已经成为全球贸易中正在崛起的重要新业态。本书结合互联网和科技发展对贸易规则的挑战,立足世贸规则,追踪不断增多的自由贸易协定,从国际经贸规则的视角对数字贸易的法律规制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基本勾勒出未来数字贸易规制的理论框架。研究内容涵盖数字贸易规制的基础问题和国际经贸规则架构、数字贸易的归类、数字贸易中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制、数字贸易的自由化、数字贸易规制的例外等,并结合分析就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