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解纷机制的起源和发展与互联网的发展轨迹相匹配,是一种能独立于当事人所在的物理场所、大部分或主要过程利用互联网信息和通信等新技术进行的解纷机制,其最早适用于电子商务纠纷,随后逐渐推广到名誉权、肖像权、著作权权属等民商事纠纷类型,成为数字时代解决纠纷、预防纠纷的有效途径。智慧法院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实现现代科技与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高度融合,打造以新技术为依托、以法治理念为核心的全业务办理网络化、全流程依法公开化、全方位服务智能化的人民法院现代化审判体系。在这一目标下,在线解纷机制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要
关于内容 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普罗塔哥拉 自然与习俗的关系是西方学术中的重要命题,法律思想史提供了观察其演变的舞台,Nomos是这幅历史画卷的中心词。“法”在希腊时期转变为人造的法, 超越了对自然的崇拜, 从而服从人法、服务城邦成为最高的道德;务实的罗马人将神法转变为人法,法律与罗马城关联起来,成为“善与公正的艺术”的实践智慧;基督教在习俗与自然之间增加了逻各斯,奠定了两者间持久的张力: 一者以罪为基础,一者以恩典为基础; 一者是理性的世界,一者是信仰的世界……
本书旨在运用公法学的组织法理论研讨我国国家级开发区、新区之国家机关的组织法议题。这些特殊的地方国家机关分为五个类别: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管理机构、监察机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相关的组织法议题包括四个方面:设立依据和基本定性、人员组成和产生方式、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撤销和合并机制。本书一方面尝试将“两区”国家机关纳入既有组织法的体系之中加以检视,以期推进“两区”治理的法治化,另一方面则尝试将相关组织法规范置于“两区”建设的语境之下予以考量,以期增进组织法立法的科学性。
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不段深化,刑事技术工作在案件调查取证和审判等过程中的重要性将被进一步提升,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国家对该专业技术人才素质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而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才质量,要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政工素质高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就必须建立一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本论著对公安教育的专业——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实践探索和梳理,共分八章内容:第一章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第二章课程思政的价值观教育
新时代,中国矿产资源开封来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矿产资源有限的供给与人类社会快速增长的需求之间产生的严重资源危机要求实现矿产资源供给与消费的安全;二是绿色发展以节约清洁低碳循环安全为主要内容,有别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消耗自然资源、追求数量扩张,要求矿产资源在此发展过程中满足绿色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要求;三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除立足国内,还应当以一带一路矿业合作的国际需求为契机,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繁荣。在此背景下,中国矿产资源法面临两个重要命题,一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应当满足人
本辑共分特约专稿、方针政策、体制改革、刑法执行、法制沿革、教育改造与改革发展七大部分,上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监狱政策与实践,下至新时代监狱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与智能化,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监狱工作的发展历程,以及始终坚持共产党对监狱工作的绝对领导的传统。所收论文或是史料搜集,或是史料鉴别,或是回顾历史,或是考察变迁,从各个侧面展示了一代又一代监狱人民警察砥砺前行、薪火相传、不断成长的过程。此书的出版为新中国监狱史的研究积累了资料,有助于拓展监狱历史研究的领域与视野。
现代环境规制具有多种灵活的方式,已经具有了治理的特色,即多主体、多手段、多方式的特点,通过不同主体在广泛参与,实现环境规制的灵活高效,是现代环境治理的基本趋势。本书对环境规制创新的研究,主要包括环境规制创新的理论基础、环境规制创新的制度构造、环境规制创新对环境法发展的影响,分为基础理论篇、制度建构篇、体系变革篇。本书希望揭示环境规制创新的基本原理、制度架构与对环境法的影响,认识到环境法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我国环境法的发展提供知识上的贡献。
本书直面现实问题, 探索法治理念下的应对和破解之道。在医疗保障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 就全民免费医疗的可行性进行研讨, 为医疗保障改革提供另一种可能性。在理论研讨部分, 聚焦民间借贷利息规则、民事检察监督的新证据、单位行贿等的认定、变迁和处置。在前沿热点板块, 关注网络犯罪、个人信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等前沿问题, 以期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和司法裁判。总体上, 全书兼顾时代热度与理论深度, 探讨回应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切。
“法律是什么”一直是数个世纪以来法哲学领域中备受争议的难题,法律仅仅是由社会事实所决定的吗?法律与道德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在不借助于一种“法律应当是什么”的道德观念的条件下,我们能否全面地描述和界定法律?我们对于法律的理解是否必然蕴含着对于法律的解释?法哲学是有关描述“法律是什么”的理论,还是有关规定“法律应当是什么”的理论?安德瑞·马默教授在这本著作中对有关“法律基本性质”的这些问题提供了全面的分析。
本书基于作者近20年田野调研所形成的经验质感而成,力图梳理、总结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并不源自方法论教材,而是在田野调研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具有相当的本土性和独特性。它并不预设论题,而是在调查中发现论题并在深入调查中展开研究,特别有助于理解中国法治与中国社会。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只能了解自身工作生活所能接触的某些实践,掌握其中的部分信息,因此,田野调查是获取经验的主要渠道,是涵养经验质感的合适方法。本书对法律经验研究方法的总结和透视,可以帮助研究者意识到学术创新如何从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