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采用倒序的方式,由《说符》篇讲起,对《列子》的故事进行发挥,阐发了他对道家学术及观念的认识,反映了他对生死、时势、缘遇、名利、富贵、公私等问题的理解,涵盖了他的人生观、宇宙观、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体现了他对东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心。
仁与礼是孔子思想中两个为核心的概念。但是,礼在孔子思想中的意义与位置,在古今中西之变的现代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本书无意于纯粹指出孔子的思想与现代价值的对立或者共通,也无意于直接论证孔子思想相对现代价值的正当或无效,而是希望阐明,孔子对以宗法等级制度为代表的礼乐文化及其正当性的理解与反思,需要得到正视,需要得到全面的理解。真正理解孔子,需要从孔子的思路出发,正视孔子对其所处的历史的断续与文明的一多状况中礼乐文化制度的审慎态度,理解孔子对以礼表示的各种言行及其正当性的忧虑和反思。孔子的仁礼思想,
本书系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吴根友 万百安 主编)之一。
规范伦理学的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人有道德。所以从古代开始,就出现了我为什么应该有道德这个利己主义者提出的问题,意为我有道德对我有什么好处或者我有什么理由应该有道德。这个问题的早形式是柏拉图的我为什么应该有正义,而正义是一种美德,因此,这个问题在柏拉图那里问的是我为什么应该成为具有正义这种美德的人。只是在近代以来,随着义务论和后果论伦理学开始占主导地位
“四书”是研习中国传统文化者必读的经典。本书区别于其他常见的“四书”译注、逐字阐释的形式,而以“四书”等儒家经典为中心,以“道”为纽带,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藏的“日用常行之道”,做了全面梳理和阐发。书中对古今、中西、人禽之辨的比较和分析,鞭辟入里,时见胜义,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历代注、疏、译、解颇多。与长于文字训诂的汉儒、重在阐发义理的宋儒以及偏于理论梳理的近现代学院派不同,本书旨在启迪和传承儒家心法,学术上证之于六经文献,状态上验之以自家身心,引导读者在自己的人生中去践行古圣先贤的教导,由明理而笃行,*终改变和提升自己
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创新的时代,诸子思想上承夏、商、周三代学术,下开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两千多年思想之先河,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的“轴心时代”。本书从思想创新入手,全面系统地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要旨、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要旨、道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要旨、法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要旨以及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要旨进行了考证与论述,揭示战国诸子思想创新的过程及核心观点,并分析和归纳了“百家争鸣”的特点、消亡过程以及历史原因。读者对象为先秦史的研究者和
本书以接近于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帛书《老子》而又便于现代读者阅读的唐代太史令傅奕校定的《道德经古本》为底本,根据帛书甲乙本、郭店楚墓出土之竹简本、河上公章句《老子道德经》、严遵《道德真经指归》、王弼《道德真经注》、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等进行汇校,并取资古籍引文加以校正。每一章节既有概括阐发其主旨的提要述评,又有实事求是、通俗平易的注释、义疏。其说以信、达为原则,本着“以老解老”的精神,尽量用《老子》书中类似的文字内容去探求《老子》原文的本义,以求获得确诂而阐明《老子》之真意。
《道德经诗解》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将道德经的深意内涵表达了出来。此书会让学校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从此喜爱《道德经》,爱读《道德经》,并且能给他们今后的人生指明方向。此书字数不多,便于记忆,便于携带。如能大力推广,不论是为人父母、学生幼童、政府公务员或者企业管理者,都能从中找到智慧的源泉。
本书分为三部分,分别命名为“经历篇”“诲人篇”和“成长篇”,文末附有《论语》全文,以便读者对照研读。 经历篇写圣人一生的经历,让我们对孔子其人其事做全面细致的了解;诲人篇叙述圣人教授弟子的故事,具体到弟子其人,可以说教育的智慧富含其中;成长篇讲解圣人学乐一生的收获,包括学习认知、体道悟道、立德树人、言行礼仪等。虽道不尽圣人的“言性与天道”,但也可窥豹一斑,圣人的睿智之心、仁爱之心、贤德之心、坚韧之心、期许之心,辉耀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