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当代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的代表作,收录了五则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短篇小说,小说文本模糊了历史、回忆录、散文和小说的边界,创作出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全书主要讲述了“毒气战”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黑洞理论”的提出者卡尔·施瓦西、得了肺结核的薛定谔以及天才物理学家海森堡等一大批科学巨匠,是如何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类取火的。
父母双亡、家道中落的落魄贵女罗令妤,为了摆脱寄人篱下的命运,带着年幼的妹妹投奔远在建业的表亲陆家,却在途中意外与陆家三公子陆昀因误会结怨。再次相见时,罗令妤被陆昀的风度和才华吸引,陆昀却误会她是自私冷漠、想要攀附权贵的女人,对她的示好嗤之以鼻。两个骄傲的人在日渐相处中互生情愫,不断拉扯和退让,最终找到合适的相处模式,收获圆满爱情。千秋要君一言,愿爱不移若山。千秋还卿一言,爱自不移若山。
这一季的雨水好像格外地匆忙,没有给任何的准备时间,就悄悄地落下。乔沛凝的朋友们都不喜欢下雨天,因为雨天总是伴随着阴沉的天空和冰凉的雨水,何况那雨水已经远远没有以前清澈,或许它再也不是来自天空之上的恩赐了。乔沛凝,恰恰相反,并不讨厌雨天。于乔沛凝而言,阴天和雨水的组合,就是自然界的邦尼与克莱德,是生活带给乔沛凝的恶趣味戏剧……
本书以短小的文学故事帮助小读者完成由阅读图画到阅读文字的过渡。故事发生在学校, 呈现了小学生们真实的烦恼和为了目标奋斗的主题。故事开头以美香抱怨读后感难写开始--“老师! 读后感怎么写呀, 实在是太难写了! ”美香抱怨道。提起读后感作业, 老师的眼前似乎就浮现出孩子们对美香的话“对对”地用力点头的表情, 对于代表那么多孩子的美香的提问, 班主任惠里香老师会怎么回答呢? 还有对于找不到想写的书的烦恼, 有没有一个通用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老师告诉美香: 所谓读故事, 就是与登场人物产
本书是现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实力派作家艾伟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属于“艾伟作品系列”之一种。小说以具有南方气息的俗世人情为底色, 围绕一桩案件展开, 讲述了南方城市“永城”在七天里发生的故事。小说视角在三位主人公杜天宝、罗忆苦、肖长春之间变换, 由他们分别展开叙述, 凸显不同人生轨迹的交织重叠, 并生动呈现同样事件在不同态度之下的不同面貌。小说生动刻画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巨大的社会变迁, 亦通过丰满的人物塑造、对人性光芒的褒扬展现了向爱而生的生命观。
本书是对萧殷先生这位现代中国文艺活动史上重要人物的总结与纪念,按时序收集、整理了有关萧殷先生的各类评说文字30余言,里面既有视萧殷先生为“恩师”的王蒙先生高屋建瓴的诉说,也有温儒敏先生作为乡贤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大家的精准有力的述论,以及许许多多老中青专家学者、文学爱好者的一得之见。有意思的是,里面也收入了萧殷先生的女儿陶萌萌女士的款款回忆。可以说,这本《师者·文心——萧殷评说七十年》基本概括了萧殷先生在文学创作、文艺思想、写作活动组织与指导等方方面面。
《血脉》是一部描写石油精神诞生、赓续、发展的长篇报告文学,书写从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直到现在,广大石油儿女秉承石油精神,高歌我为祖国献石油,胸怀祖国、勇于担当、为国找油、为国献油的一系列动人故事,情感饱满、生动细致地描述了石油工人在探油、采油历程中的甘苦,用质朴的语言呈现几代石油工人不惧困难、甘于奉献的品质。字里行间满是细节,真情流动,诚挚感人,深度呈现了石油赤子一腔滚烫情怀,奏出感天动地的磅礴交响曲。
本书作者安宁现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内蒙古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该散文集系作家从2010年7月到2019年7月,利用寒暑假,一次次飞抵呼伦贝尔草原,以坐落其上的锡尼河西苏木小镇为标本,对蒙古族牧民真实生活及人生悲欢的记录和探知。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但这同样是一个离现代文明并不遥远的民族,他们在商业化进程之中。所以作者笔下所记录的草原及故事,当是最真实,也最原生态的蒙古族牧民们的当下生活。
本书稿为研究格罗伊斯文艺理论的学术专著。鲍里斯·格罗伊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家和社会理论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俄国和斯拉夫研究。本书稿以格罗伊斯的文艺思想为研究对象,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切入点,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展开对格氏文艺理论逻辑发展脉络和问题史的研究。本书稿要解答两个问题:其一,格罗伊斯重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内在机理为何是苏联文化的艺术性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终极向度为何又是政治性向度?其二,格罗伊斯的重述策略如何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后殖民框架,进入20世纪先锋派运动、意识形态本质
本书为学术专著。唐代是古代东亚汉诗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亦是遣唐使、渤海使派遣的高峰期。数量可观的遣唐使与唐人、渤海使与日人的诗赋酬唱在东亚王朝国家交往的背景下产生。本书的立意是从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的大背景出发,以东亚各国的“复眼”研究唐朝、日本及渤海文人间唱酬往来的诗歌群,廓清往来诗周边的人物关系,解读汉诗在东亚世界中发挥的文化意义,在现有的唐代东亚交往诗整理与校注成果的基础上另辟新路,着眼于东亚交往诗歌产生和影响的角度,探讨汉诗在古代东亚世界流播的基本情况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