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哲学分析,论述孔子的仁学、礼学、自然世界和人性论等;第二部分主要是文本解读,通过对《学而》《子张》《季氏》等的解读,进一步解释孔子的上述思想;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孔子思想对于孔子弟子、孔子二传弟子以及后世儒学发展的影响。本书通过对孔子思想中的仁、礼、天、性等作系统的研究,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同时,指出了孔子思想对儒学发展发生影响的具体路径。
儒家“功夫”论即儒家心性哲学的实践部分,是传统儒家有关身心修养的论述。儒家自先秦以来,致力于建构一种天人一贯的性命论,则“功夫”(工夫)则是其中的媒介性环节,所谓“内在超越性”即指此“内圣”的过程。本书借鉴当代新儒家牟宗三等提出的“内在超越”概念分析传统儒家“功夫”论的内涵。内在超越概念蕴含着以内在性通达超越本体的环节,而这一环节恰恰可以为儒家功夫模式的建构提供坐标和参照系。不过,历史上儒家很少对身心修养体系作出清晰而层次分明的界定,为此,本书勾稽文献,梳理辨析儒家内在超越性的三种功夫实现路径:
近代西方文化东来与中国本土文化磨合,产生中国文化的变迁,而有现代化和传统主义的冲突。在古代中国也曾发生过从宗法封建制到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和从井田制到公田制的转变,也曾发生过文化变迁。代表保守周制文武之道的是儒家,主张尊君法治新制的是法家。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儒家主张“克己复礼”,以恢复宗法封建制结束乱局;法家则主张“严刑峻法”“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新制,才能结束乱局,建立新秩序。从而有“变古”与“法古”之争。随着争论理论的深入,除了历史论、社会论和人性论外,还深入至形而上
实学是一种以“实体达用”为宗旨、以“经世致用”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潮流和学说。中国实学思想肇始于宋代,在明清之际达到高潮,是儒学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形态表现,并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向近代思想转化的中介和桥梁。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学以一种现代理论形态重新复兴,并以行动践行着实学精神,真正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参与到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来。 本书是写给大众的一种简明实学读本,从基础知识、名言警句、人物传略、基本概念、宗旨要义、精神传承等方面概略介绍了实学的各个面向,有助于大众了解这一旨在实践的学
本书收《近思录》研究及仿《近思录》共三种。1.《近思录释疑》,针对朱熹吕祖谦所编《近思录》及叶采所撰《近思录集解》,提出很多疑问,并加以解说。2.《近思续录》,编者宋秉璿认为朝鲜学者赵光祖、李滉似周敦颐,李珥似二程,金长生似张载,宋时烈若朱熹。他仿照《近思录》体例,把本国赵、二李、金、宋五先生的言行语录辑录在一起,成《近思续录》。3.《海东七子近思录》,也是仿《近思录》体例,辑录了朝鲜学者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李滉、李珥、成浑七为学者的言行录。由朴泰辅编成
《近思录备考》十四卷,是日本江户时代第一本讲述、注解类的《近思录》本土衍生文献,是以宋代叶采的《近思录集解》为底本进行的二次注解。本次整理,以日本宽文八年刻本为底本。《近思录训蒙辑疏》是一部未完稿,仅有两卷。该书将中、日、朝三国性理学家的精要论说汇集一处,这既体现了作者宏大的学术视野,也对研究东亚理学思想传播有一定价值。本次整理,以日本弘化四年刻本为底本。
全书以“变古”为轴心贯穿中国先秦法家思想史,系统性地纵论了先秦法家思想的脉络,并据陈启天先生的主张以管仲、子产为法家思想的先驱。子产“铸刑书”,开启了中国的法治制度。至战国时期,更有魏李悝集诸国法典造《法经》,商鞅、吴起分别实施变法,而兵强国富。后商鞅虽死,其法未变,经数代经营而统一六国。由于公布法而产生罪名与罪刑相符应的“刑名”问题,故有郑邓析造“竹刑”,当为先秦法家的旁支,本书亦将其列入。刘纲纪教授曾评本书为“法家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
本书以东汉思想家王充及其著作《论衡》为研究对象,聚焦《论衡》中关于命、天人感应、鬼神、人才四大主题的论述,揭示王充“疾虚妄”背后蕴含的“济世”与“利己”双重动机。“济世”体现在王充以“真”为美,通过论定是非、考辨虚实来教化世人。他对命、天人感应、鬼神的自然主义解释,很大程度上以移风易俗为导向,彰显儒者深沉的人文情怀与责任担当。“利己”表现在王充常从个人得失出发讨论问题,如否定道德与命运的联系,意在为自身怀才不遇辩解;强调文儒、贤人的价值,则是其求仕心愿的直接表达。本书还原王充作为一位才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是20世纪德国最具影响力的汉学家,也是德国汉学从“业余”走向“专业”过程中的代表性人物。卫礼贤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先秦典籍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其完成的《道德经》和《易经》德译本被视为难以超越的巅峰之作,不仅在百年之后仍享有盛誉,而且被转译成其他各种西方文字,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卫礼贤的不懈努力也使他最终成为中德之间负有盛名的文化使者之一,在中德文化交流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其被赞誉为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使
本书为两宋之际著名理学大家尹和靖先生所注《论语》《孟子》的合刊本。尹氏是程颐的弟子,治学态度严谨,坚守师说,认为先圣遗书,虽以讲诵而传,或以解说而陋。他以玩味、涵养、践履作为学问的途径。他对《论语》《孟子》的注解,一方面反映了儒家重践行的一面,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程颐思想学术的本色。此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所藏善本淡生堂抄本《论语解》和《四库存目丛书》所影印出版的清抄本《孟子解》为底本,主要根据《尹和靖先生文集》、朱熹《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以及他书所引相关内容,进行了标点和校勘。对全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