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书稿提取闽北10个县市区具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记忆”,分乡训乡约、建乡舍、乡纩乡技、乡情乡恋以及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等5个篇章,以优美的散文书写,配以精美的图片,聚焦乡村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传播者,多角度宣传南平特色文化,特别是朱子文化、茶文化、竹文化、书院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闽北大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本书为记述福建省上杭县溪囗镇红色革命历史的资料集。书稿通过革命史概述、老红军回忆录、革命基点村革命史、人物传记、相关研究文章和红色旧(遗)址、红军标语等资料,从不同角度展示溪口的红色历史。其中开展土地革命和苏区建设,扩大红军和拥军支前,坚持游击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的革命历程,反映了溪囗镇儿女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付出巨大的牺牲,做出重要的贡献。该书稿经过了上杭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专家评审。
本书考察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认同,而是在非常环境中的群体认同。本书锁定的历史空间为清代的浙江省温州府,研究的群体为明清易代之际的忠烈、遗民和新朝的合作者,嘉道时期社会危机显现时的士绅群体,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监生集团,社会危机深化中的光绪朝地方官,强势的西方文化进逼下的士绅群体,以及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草根读书人群体。本项研究旨在揭示清代温州深陷认同困境或认同危机的群体之生存状态,以及认同危机如何导向群体的行为选择。在研究中尽量兼顾了群体认同的长时段结构因素和认同被激活的短时段情境因素,也
本书由宁波市江北区史志中心资助,为纪念宁波对外开埠180周年。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宁波被迫列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并且指定“老外滩”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标志着从此对外开放。今年是宁波对外开放180周年,特选编此书以志纪念;年限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本1933年宁波人民正式收回外国人在甬一切特权。全书内容分为政局态势、口岸经济、治安市政、教会活动、名人轶事共五编。所选史料来自历史文献、档案报刊及学术研究,均保持历史原貌,旨在揭示宁波在欧风美雨侵蚀下的屈辱与反抗、学
《西域文史》是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与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合出的学术论集,本辑发表与西域相关的学术论文18篇,内容涉及考古、语言、历史、文学、民族、学术史等方面。
本书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和同期的罗马世界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宏观比较的角度探讨中西民族融合方面的异同,以深化对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特点的认识。具体而言,就是要分析为什么中华民族在危机中中得以融合发展,并不断壮大,而在西方的罗马世界里,为什么历史和文明中断了,罗马人和蛮族也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在具体的操作上,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虽然着眼于民族融合,但并非仅就民族问题而论,而是希望在宏观的历史进程中审视民族问题。第二,重点在于异同的分析而非过程的叙述。第三,虽然侧重族群关系,但无论中国
《宋史研究论丛》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创办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术论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学术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主要刊发宋史领域学术论文,兼及辽夏金元史。此为第32辑,收录35篇学术论文,分为名家访谈、宋代政治史研究、宋代军事史研究、宋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宋代文化史研究、宋代文献与考证、辽金元史研究、综述与书评等栏目。
本书稿从艺祖革命开篇,探究宋朝推行文治国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太宗的将从中御守内虚外,真宗的涵养崇儒,宋朝推行文官理政,所以文治昌盛,繁荣的经济、文化、精致而强化的中央集权终究不能支撑起积贫积弱的政局,使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史的转折点。本书稿论述上逻辑严谨,引证正确,史料丰富。语言上深入浅出,方便大众阅读,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学术读物。
元承唐、宋、金之余绪,在汲取前朝郡县制中央集权经验的同时,又依据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创造了行省制,以实现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内重外轻、以内驭外的目标。元朝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其他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元朝除成吉思汗、忽必烈等雄才大略之外,其他君主的功业都比较平庸。本书稿论述上逻辑严谨,引证正确,史料丰富。语言上深入浅出,方便大众阅读,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学术读物。
清朝的建立大体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相同时,清政府实现对全国统治之初,中国在综合国力上居世界首位,但所面临的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尤其是乾隆、嘉庆皇帝昧于国内外形势,拒绝与外部世界联系和向外开拓,清朝由盛转衰。面对内忧外患,焦头烂额的清朝统治者也在寻求振兴,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等,但最终回天乏力。本书稿论述上逻辑严谨,引证正确,史料丰富。语言上深入浅出,方便大众阅读,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学术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