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指引着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成长、奋进。本书收录的22篇文章是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从近几年北大新生的大量应征稿件中精选的关于筑梦、圆梦话题的佳作。在这些文章中,这些即将进入燕园的高中毕业生们自述了多年的求学追梦经历,包括从小立志,规划人生,筑梦名校,并发愤拼搏,努力学习,依靠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挫折,最终圆梦北大的经历和故事。本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大量汲取他人经验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学习规划与学习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做起,在多年的教学管理中学习、反思、不断记录,累积了许多文字;因为不断记录,促进了不断反思;因为不断记录,自己不断成长,从一名普通的一线语文教师一直做到学校书记、校长,并多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姑苏人才”和“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等称号。作者从叙事的视角,把自己多年来在教学、教师、学生、管理、阅读、生活等方面的点滴用文字加以整理并记录下来,共计分为6个篇章,即“故事里的叙事团队”“故事里的专业阅读”"故事里的学校管理”“故事里的教育之道”“故事里的自我成长””
本书阐发了反思学习主体的转变及其对应不同时代的变奏逻辑,并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课堂反思学习指导的实践性探索。反思学习的主体从教师转换到学生;从个体转换到社会群体;从专业学习主体走向基础教育学习主体;从知识及其演进逻辑的接受学习转向了人性人格(情感、认知、道德伦理和行为等)的全部整体参与的课堂反思学习。并针对传统及目前的课堂教学适应科学知识授受的单一目的观及其相应的教学方法,对课堂反思学习的指导得以开展的教育理论前提进行了重构。.此外,还提出了教师在课堂情境下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学习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生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各中学生涯教育的开展状况却参差不齐。基于此,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朱红团队携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一方面广泛调研,从宏观上了解全国各中学生涯教育的进展、问题与成效;另一方面,邀请全国各地中学代表,从学校整体发展以及教师教育实践等方面分享生涯教育的经验。希望本书能给即将开展生涯教育的学校提供参考,给有需要的家长和学生带来启发,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决策贡献绵薄之力,从而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2023年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三个面向”40周年,景山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坚持走在教改前沿,在学校管理、学制设置、教材编写、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贡献了“景山智慧”,丰富了“景山经验”。本书介绍了景山学校坚持“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的办学理念,在教育集团发展、一贯制学生培养、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干部教师跨校交流轮岗、全面落实“双减”促“双升”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从景山学校到景山教育,从“改革创办”到“三个面向”,景山学校秉承“为党育人、为国
本书从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宏观政策背景出发,针对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共性和差异性,初步建构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国家标准和“四维度二层次”区域性标准体系,重点分析普通高中在规模、结构、公平、质量等几个重要指标上的区域性特征,继而聚焦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制度设计,构建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制度的价值论域,围绕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制度及实施效果开展比较研究,系统总结、提炼和分析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制度地方模式的类型、特点和不足,并基于普职协调发展视角,基本构建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制度路径,为
学习力是衡量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指标。本书在学习心理学和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学习力的理论模型;依托“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NCSS)数据库”,采用横纵向数据呈现了立体式和动静结合的学习力模型,分析了中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发展特征;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挖掘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特殊性,综合提出了大学生学习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在受疫情严重干扰的几年中,在线学习成为各大中学校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效地降低了疫情的负面影响,也必将长期影响今后学校的教学方式。本书基于三所高校混合课程中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数据,对于当前研究领域中亟待讨论的问题,如收集哪些在线学习数据、如何处理和转换学生在线学习数据等问题如何界定统一的指导原则;混合课程学习成绩预测模型如何构建及其准确性如何保障;已构建的混合课程学生成绩预测模型的通用性限制条件等,进行了全面探讨,并进一步提出混合课程学习成绩预测模型的跨课程迁移应用条件。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生研究成果的结晶。本书针对理科、人文社科、工程技术 和管理四类专业, 运用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 详细介绍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开题报告撰写、 逻辑结构设计、正文写作和规范化,重点讨论了 7 种类型的论文结构:建模类、实验类、 质性研究类、实证类、毕业设计、专题研究型、调查报告与实践报告。思想性、研究性、全面性、简洁性和启发性, 是本书的特色。本书不仅适合大学本科、 职业学院的学生,还适合作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指导。
本书是新文科·新工科·新设计背景下的跨学科、多层次、综合型的国际化课程教学实践教材,充分梳理和总结国际教师联合工作坊的课程背景与目标、教学组织、教学过程、作品展示与点评等方面的创新教学经验及实际运作方法。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设计学相关专业开展国际化课程教学的教材及辅助资料,也可供对设计学及主题式设计工作坊感兴趣的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