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研究有助于洞察话语背后的元叙事及话语意义的累积效应,探索不同行为体话语介入背后的利益诉求和秩序主张。在西方主流话语支配下,当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秩序体现为以多边知识产权国际条约为核心,突出体现为维护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利益集团和权利人的利益,却排挤、忽略了公共利益的实现。本书基于话语视角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法律秩序展开研究,系统研究了话语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秩序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知识产权国际秩序变动背景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后发国家和知识产权大国的话语策略。
本书在全面介绍日本刑法理论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综合社会发展、文化传统等客观要素,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评析,具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介绍并评析了日本近年的最新刑法改革,例如2016年新设部分缓刑制度、2017年改革性犯罪立法与增设共谋罪等,并留意判例的动向,例如肯定2022年“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职务侵占行为,对无身份者应根据侵占罪的法定刑确定追诉时效”的判例。第二,在比较日本刑法理论争议的同时,突出判例的立场变化,分析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第三,在介绍日本刑法理论现状之际,关注具体理论形成的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垄断所导致的损害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对垄断导致的损害应当进行赔偿,在法学界已经形成共识。但是,目前我国法学界对垄断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垄断本身,而对于垄断造成损害的赔偿研究严重不足,司法实践也进展缓慢,亟待系统深入的研究。 作为世界上最早制定反垄断法的国家,美国在反垄断的实施层面亦为全球领先。这种领先地位的取得,同垄断致损赔偿责任制度在美国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美国垄断致损赔偿责任制度的先进理论和成熟实践经验,对我国垄断致损赔偿责任制度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本书以
本书是““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国家权益问题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项目,也是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本书作者是武汉大学法学院杨泽伟教授。本书也是杨泽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规则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书从国际法角度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共识、推进方略、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法相关问题、与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新发展、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能源体系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具
国际法遵守是国际法学科的核心问题,法律引导国家行为和塑造国际关系的实际效力如何,是法律研究和法治建设必须面对的基础理论问题。在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研究割裂的时代,国际法研究长期受到实证主义法学观的影响,强调强制性作为法律本质属性的重要性,并认为强化国际法的执行,即可强化国际法的遵守。在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研究相互融合和交叉的时代,大量对国家守法行为的实证研究表明,缺乏强大执法机制的国际社会中,法律得到了良好的遵守。这意味着在法律强制力之外,国际社会存在大量非强制性的因素推动国家的守法行为。促使国际
本著作以国际法为主要视角,研究中国如何深度参与治理区域环境的法律问题:本著作在指导原则上坚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宏观问题上主要解决中国深度参与治理区域环境的原则与目标、角色定位、方式与手段等所涉及的法理基础、法律依据和法治完善等;在微观问题主要解决中国参与治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深海噪音、深海油污、海洋酸化、深海微塑料、海底采矿等环境保护活动涉及的诸多具体法律问题;在难点问题上主要解决构建区域活动担保国责任制度、构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构建区域环境责任信托基金制度、
随着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加速进行,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因此,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尤其在美国消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欧盟的领导力式微之后,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定义自己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不仅是国际社会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挑战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本书基于“角色理论”,对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和剖析,归纳出“拒绝角色”“承认角色”“接受角色”的整体发展历程,并总结出自身利益认知和身份认知是决定中国在全球气
本书立足我国海洋相关立法的薄弱环节,综合运用法学、管理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系统阐述海岸带管理立法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深入研究美国、英国以及我国福建省、海南省、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威海市等地的海岸带管理立法探索与经验,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立法目的、海岸带范围、海岸带综合管理框架、海岸带规划、海岸带保护、海岸带整治修复、海岸带利用及保障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我国海岸带管理立法的制度设计方案及建议,对海岸带管理立法和管理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时至今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公益司法保护“中国方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本书从中国审判倡导“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的理念出发, 结合当前强调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政策要求与实践现状, 提出“理由论证”的中国审判“前置命题”, 为探讨“中国审判为什么要说理”“中国审判如何说理”等命题提供来自法理学与法社会学的智识资源。本书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思维, 不拘泥于各学科的研究范式或理论定见, 而是借助既有理论框架的叙述来缩短理论的试错过程, 并从中找到适当的分析支点来展开理论建构叙事, 使图书的内容既具有宏大叙事, 也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