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为市场,到底何谓市场?学界的争议较大。通过学术史梳理,市场的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流变,经济学追逐单一自由的市场,人类学通过嵌入性视角拓展出多元市场,新经济社会学诉诸市场的社会结构。然而将这些理论分析当代的中国市场时,均存在与事实的不符。缘由在于,一方面当代中国有着明显的市场政体特性,即体制转型的推动;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实践高于既有理论,即行动者在摸着石头过河。基于此,为了洞悉中国的市场实质,本研究提出制度行动的分析框架,即自上而下的制度推动、自下而上的行动策略、两者聚
本书分析了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指出传统的两性平等观念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加剧了性别间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来理解性别不平等问题,女性解放不应仅仅局限于争取与男性相同的权利和地位,而是要放在整个人类解放的框架下来考量。传统女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实际上背离了真正的解放目标。只有将女性解放的目标融入到消除所有形式异化的共产主义愿景中,才能实现两性真正的和谐共生。本书通过四章内容,探讨两性不平等的根源、传统女性主义运动的局限性、异化理论的应用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1492-1848年间早期欧洲国家的现代化历程,用情境、机制和动力的差异将现代化分为三波,尝试用世界时间的视角重新看待大分流等问题。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欧洲国家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欧洲各个时期现代化的核心机制和因素存在共性:从因素层面来看,早期能够较为成功推动现代化的条件是在强烈的外部冲击之下,具备较弱利益集团和较强国家能力的国家,才有可能通过制度变革推进现代化;从机制层面来看,其核心机制为:外部冲击→观念变革与决策→动员→政策实施→富国强兵。 不同波次的
本书从中外比较的角度对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考察。具体的研究目标如下:第一,全面考察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明确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要素构成和作用机制;第二,深入调查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总结其目标定位、内容架构、培养模式和成效评价;第三,细致分析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发现其基本特征、一般规律、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第四,尝试构建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推进中国大学“人工智能 X”复合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复杂系统仿真具有模拟真实系统各种活动的能力,因此可以将其作为研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手段,也可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演练、预案评估和处置提供实践途径。本书采用AnyLogic软件进行应急管理模拟仿真实践应用,全书共5章,第1章介绍了应急管理模拟仿真的基础知识,第2章介绍了AnyLogic软件入门知识、基本功能模块和操作,第3章介绍了多楼层人群疏散仿真实践,第4章介绍了公交车站的人群和车辆疏散仿真实践,第5章介绍了应急物资区域调配仿真实践。
寻找差异往往是提出研究问题的关键一步。然而,由此出发,研究者应该如何科学地进行“比较”来解释引发这些差异的原因或机制,则成为诸多研究在方法论层面的分野。在实证研究之中,这一差异或分野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案例导向与变量导向之争。本书便是从这一方法论争锋展开,探讨案例导向研究的哲学基础与研究设计要点。通过介绍各类案例导向研究的哲学基础与研究设计、探索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比较性案例研究,本书希望研究者可以深入理解案例导向研究的价值、规范与设计原理,从而科学、严谨地开展相关的案例导向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历了重要的经济—社会转型,如何重新认识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也成了社会科学研究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期辑刊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进行理论探索,着重刊发对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研究文章,是北京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和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的研究成果。第七辑收录《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新型民族国家建构》、《爱国主义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百年斗争的实践品格》、《干部管理制度的百年历
这是一本体系完备的杰出政治学入门读物,也是一本直接介绍重要政治观念之传承与演变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著作。作者上溯古希腊、下通后现代,按照政治思想的四大课题,即政治之目的何在、由谁来统治、如何进行统治,以及政治权威的挑战,兼具时序与分类之需,深入浅出地铺陈出两千余年来的争议焦点。除此之外,内文附带的重要思想家略传亦达七十位之多,并且包含几位第三世界的重要人物,可谓面面俱到。综览全书之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轮廓与主轴也随之豁然开朗,值得任何一位入门者争赌为快。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背景与意义、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概念与内涵、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现状及问题、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策略与方法、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案件分析与实践探索、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