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刊以“关注数字法律前沿问题、促进数字社会法治化”为宗旨,集中展示优秀的数字法学理论最新研究成果,以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致力于数字法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数字时代的法律发展、数字社会的法治化尽力。《数字法学》第2辑共收录15篇文章,设“数字法学基础理论”“数字治理法治化”“数字权利法律保护”“数字技术法律规制”“域外数字法学”五个栏目。
《法苑内外》作者王立民教授在法律史领域耕耘近40年。除公开出版的著作与公开发表的论文外,还公开发表了一些小文章,包括随笔、见闻、序、回忆文章等。此书把其中的一些主要内容集成于一体,展示给读者。从中,读者可以了解世界法制的古今中外,扩展自己的知识特别是增长法治知识,提高法治素养。
本书大约15万字,由现任明治大学法学院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律师太田胜造教授主持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合著完成。这是一本涉及法律、人工智能、法解释学、神经法学的法律图书,是一本日本法学院学生的入门读物。书中每章开篇均由一个案例和思考情景,便于学生在问题意识下学习和阅读。法律的研究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法学。本书以跨学科的视角,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规范,包括对法律的前沿和交叉学科——神经法学的研究,具有前沿性、体系性,且具有普及意义和价值。
劳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如何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论问题。作者认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激活”马克思的思想资源,发掘体面劳动的内涵要义、方法特征、价值取向,不仅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当代中国体面劳动的现实境遇与原因特征,也能为我们探寻未来中国的体面劳动实践之路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论文在厘清体面劳动的概念内涵基础上,从生存论的视角出发,揭示马克思体面劳动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理论特质;站在现代性视域下,探讨体面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从“体面”与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的最终研究成果,已经通过了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组织的鉴定。该书由八章组成,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导,系统梳理国家监督体系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阐释国家监督体系的科学内涵、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深入探讨习近平关于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重要论述,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健全国家监督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在此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国家监督体系的形成过程,探讨国家监督体系的实践逻辑与制度逻辑,提出并论证权力监督的重要性以及反腐败的必要性是国家监督体系的实践逻辑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人类社会已经迎来了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数字经济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为了更好地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拟将从2022年出版“数字法治评论”系列丛书,每年两本(上下半年各出一本),长期出版。丛书内容涵盖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数字货币法治、大数据、
本书主要研究将版权的限制和例外视为版权作品使用者权的必要性、正当性和现实性基础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探寻了作品使用者权(自由)从印刷版权时期作为事实存在,到模拟技术时期自由日益受限再到数字网络时代急剧消减的过程,这一演进过程为作品使用者权的证成提供了历史支撑,也揭示了作品使用者权的现实必要性,同时对作品使用者、作品使用者权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其次从哲学、经济学、人权法和版权法的不同维度论证了作品使用者权观念确立的正当性。针对学术界质疑作品使用者权的各种观点和理由,本书进行了全面
本书为法理学领域经典著作,该书中文首版在国内出版之后,受到很高赞誉,自出版后十几年来,在国内法学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对于我国法理学的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是法学研究、特别是法理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著作,被国内众多院校列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指定阅读书目。 本书是有关西方法理学的通识性著作,以作者独特的视角反映了西方法理学的发展脉络。作者以现代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为线索,在浩瀚的西方法理学思想宝库中选取材料,并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近代以降的现代主义思想进行评析,在评析过程中画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十三章。本教材体现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的宗旨和目的,突出了时代感、现实性和知识性,增加了可读性、引导性,非常适宜用作大学本科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读本,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法律专业视野。
《知识产权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较早的一本系列出版物,由郑成思先生于1996 年创办,至今已经出版了29卷,在中国法学界特别是知识产权法学界有较大影响。本书为第三十卷,主题为大国竞争与知识产权,设置了信息法研究、学术争鸣、司法前沿、书评等栏目。主题研讨专栏特别邀请了六位来自法律院校、社科院、大学、律所和企业的教授、研究员及律师,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了他们各自的观点。其共识是,在国际经济贸易和政治博弈中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只有不断提高科技竞争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才能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