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为第8辑。设有经济与社会研究、思想与文化研究、政治与军事研究、研究述评和史料评介五个栏目。秉承“以中国的视野审看河南,用河南的事实解读中国,从厚重历史里延续中原文脉,在伟大现实中传承华夏文明”的宗旨,主要刊发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突出原创性、前沿性、系统性,同时适当刊载有关地方史研究的珍稀资料与口述史。
海棠古镇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西北部,是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进入凉山的第一重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海棠古镇》一书,由甘洛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组织多位文史学者及本土作者编撰而成,从古镇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红色文化、脱贫成就等多个维度,全面展现了古镇的历史文化和时代风貌。本书既是对海棠古镇历史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古镇文化资源的再次发掘,旨在吸引广大读者关注海棠古镇,关注甘洛县文化旅游开发,从而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六合,为“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六合区政协发挥委员资源优势,组织专门力量编纂出版《六合文征》,以实现前辈乡贤的世纪宏愿。 全书分为两编:上编收录六合(古棠邑)行政区划内本土作者的作品;下编收录非六合籍文人,但曾经在六合任职、侨寓、旅历、交游,撰写的涉及六合山川人物、掌故逸闻或著述序跋等作品。 这些文章,展现了六合历史的源远流长、文化的丰富多彩,勾勒了六合山水生态、社会生活的瑰丽图景。
《湛江通史》全面地反映湛江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各方面的历史发展变化,以通史形式,复原湛江地区自新石器时代至今近6000年期间自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其在各阶段的特点、性质和发展规律;发掘梳理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利弊得失;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启示,为湛江地区历史科学研究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湛江提供参考和服务,同时也为湛江人和外地人了解湛江历史提供一部通用读物,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是一部湛江地区的历史总汇,是填补广东省区域通史空白的著作。
近代中国历史方面的连续性学术研究文集,主要涉及历史人物、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法律、文化、军事以及史料辑存等方面内容。近代中国第三十七辑包括民国人物研究\近代中外关系\近代军事\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救济与教育\书评与史料辑存等六个单元内容。共收录17篇文章,其中有清季浙江对外交涉中的官绅关系、广大民众抗日自卫团指挥系统的确立与取消、抗战胜利阴影下大后方企业技术人员的归去留、清末民政部与社会救济、宋庆龄接受古巴华侨捐款始末等研究文章,这些文章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些历史
《微观清史100日:帝国重构、五行八作与城市摩登》是作者多年来对清史深入研究的成果,本书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同与以往大多数历史类书籍的宏观叙事,作者采取微观历史的写作手法,选取了有特殊意义的100天作为了解清朝268年历史的窗口,从小事件切入,对清朝政治、军事、文化、民生等各方面作专题式的解剖,让读者在知晓历史细节的同时,对清朝的整体历史也有了全方位的认识;二是本书既有学术书的严谨,又兼具大众读物的可读性,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耙梳、整理、比对,还原历史的原貌,将史书典籍中晦涩的记载用生动鲜活
余秋雨《文化课》汪曾祺《写作课》王安忆《小说课》朱光潜《美学课》冯友兰《哲学课》。 1,余秋雨:文化课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文化课》中,作者在深邃的观察之后,用亲身经历和鲜活的感受来解读这一根本的问题。 系统化地论述了何谓文化,何谓中国文化的本性等等问题,针对社会心理的浮躁,和作家本人的深邃思索,用罕见的直言不讳的批评,揭示了各阶层对文化本源的迷失,响亮提出文化重建的要义在于回到真善美。可谓发聋振聩。 2、汪曾祺:
《中国文化入门》是一套为海外学习者设计的中国文化通识型教材。无论是准备参加HSK、IB还是AP中文等考试的海外学习者,还是对中国文化报以浓厚兴趣的爱好者,都可以使用本教材。《中国文化入门》(上、下)共四个单元16课。每个单元名都是一个汉字,分别是美、智、礼、和。从第一单元美开始,到第四单元和结束,四个汉字带领学习者完成一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中国文化旅程。内容涉及地理山水、建筑设计、书画瓷器、文学音乐、衣食住行、古代科技、礼仪制度及儒释道思想等多个方面,包罗万象却并不艰涩难懂。在提供不断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