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借鉴城市化阶段论和集聚经济理论,首先分析了城市化和碳排放效率关系的阶段性效应,然后解构了城市化本质,从集聚密度、集聚形式和集聚空间模式三个层面探究城市化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机制,最后评估了当前我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效果,拓展了低碳经济、集聚经济相关理论,为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环境保护概论》全书共分为12章,其中:第1章简要介绍环境问题的产生及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第2章论述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第3~7章系统阐述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污染和物理性污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控制技术;第8章专题讲解化工和制药行业典型污染物及控制技术;第9~12章讲述环境监测技术、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环境保护核心知识。本书以实用和适度为原则,注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每章前置了“导读”“提要”和“要求”,便于老师教学与学生自学。此外,每章后置环境保护相关联的阅读材料
本书主要介绍了内蒙古减灾委发文特聘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技术支撑团队在“数据采集与质控”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并对数据采集和质控核心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充分体现了自然语义处理技术、Python爬虫技术及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在风险普查数据采集、数据审核与质检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应用价值。
《生态文明导论》结合物质文明生态化、精神文明生态化和政治文明生态化战略,介绍了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的建设目标。具体内容包括: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内涵、我国生态文明战略解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生态文化解析、生态教育解析、生态治理解析、生态经济解析、生态消费解析。 《生态文明导论》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普及生态文明的教学用书,还可作为生态文明相关培训教材使用,同时可为相关研究者、决策者、管理
本书从绿色屏障建设制度创新试验、绿色发展制度创新试验、生态脱贫制度创新试验、生态文明大数据建设制度创新试验、生态旅游发展制度创新试验、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创新试验、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示范试验、绿色绩效评价考核创新试验八个方面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丰富和完善了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亦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
当前, 我国的《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明确了工伤预防工作的意义与重要性,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生命至上的理念, 把工伤预防作为社会保障、工伤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工伤预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有效防止职业伤亡、减少因工伤事故造成的财力物力支出、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本书系统讲解工伤保险发展历程、工伤预防在国际国内的发展以及工伤预防相关理论并介绍了常见工伤事故的预防、应急与现场处置措施。
本研究以国家规划的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大渡河流域干流中游控制性水库枢纽瀑布沟水电站为研究对象,对瀑布沟水电站库区运营期现存或潜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各层级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企业的环境管理手段进行研究,结合我国流域环境管理现状与国外流域环境管理的先进经验,研究和分析瀑布沟水电站库区环境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和优化跨行政区水电站库区环境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议。
《社会史研究》创刊于2011年,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本刊是社会史学术辑刊,设专题论文、学术评论、资料选编三个栏目。专题论文刊登社会史或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实证性研究成果。学术评论刊登与本辑主题相关的学术史书评。资料选编主要选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所藏资料。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自第6辑起,转入我社出版。一年两辑。本辑为第9辑。专题为“灾害史研究”。本刊从研究选题到资料运用,均符合学术规范,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对于推进社会史研究多有帮助。
《海洋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分为22章,总结了作者在海洋环境无人监测系统 相关技术及应用方面的部分研究工作和心得体会。第1~3章不仅对海洋环境监测系统 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还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强调了海天耦合无人监测系统 的重要意义;第4~8章、第9~14章、第15~19章分别对三个重要子系统( USV、 AUV和 微小卫星)的整体架构和技术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第20~22章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的 海天耦合监测数据处理系统和相关技术,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本书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化学学科相结合,从绿色化学、绿色化工、绿色农药、绿色材料与可持续发展、绿色能源与环境、绿色食品、绿色法律和绿色设计八个章节阐述了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全书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从化学专业角度让广大学子正确认识当前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国和世界的绿色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