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与设计做了详细的讲述,介绍了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中需要采用的各类技术和产品,适用范围,技术特点和经济性能。在绿色生态城区评价过程中如何评价各类技术和产品运用。本书对上海各区、管委会正在创建的,共近百平方公里以上的绿色生态城区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将为全国各地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提供技术指导。
本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六个浙江”系列研究的成果之一,对“美丽浙江”的提出背景、内涵、重大意义,总体目标和战略构想,以及具体建设的内容如城乡统筹、生态经济、制度体系等,结合党和国家、浙江省的政策、文件,并依据具体实践,进行了理论阐发和实践探索,对美丽浙江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云南是中国生态环境最复杂、生态资源最富集、生态功能最重要、生态地位最突出的省份之一,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云南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云南省明确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重大任务。围绕美丽云南建设,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为什么要建设、建设什么、怎样建设”三个基本问题。本书就是从理论上回答建设美丽云南“怎么看”,重点在于阐述认识上的重要性,探究其科学内涵;从实践上落实美丽云南“怎么干”,重点在于梳理美丽云南建设的关键内容。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进程中,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一个有效的将行政手段与经济刺激结合起来的方式,为此受到了各国的关注,它们纷纷构建属于自己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而无论在哪个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均随着市场供需的变化而波动,其走势直接影响着市场参与主体对未来碳排放权价格的预测及风险衡量,并关乎碳减排效率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性的发挥。在此背景下,本书关注碳排放权交易中的核心问题碳排放权价格机制。并按照如下逻辑顺序展开系统研究。首先,简介国际上较有代表性的碳排放权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本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回应人民期望的郑重承诺,也是实现健康公平的重要路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暴发,突显卫生健康对国民经济社会的重要影响,突显构建“健康优先”治理体系的紧迫要求。健康影响评估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推动健康优先的有效治理工具。本书系统介绍了美国健康影响评估的历史及实践,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有助于各级政府推动健康中国2030进程,将健康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成治理效能。
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湖南省政府、企业、民众、学术界、社会组织等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努力,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模式与成效。本书从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出发,遵循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的基本思路,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专题与案例相结合,全面研究分析了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问题与不足、路径模式与保障举措。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质量,还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能实现“山青水绿”,适宜的生态环境规制手段和有效的产业结构优化方案是必不可少的。围绕这一话题,本书从生态治理与结构调整这两个切入点来分析经济发展中的影响机制和制约因素,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提供理论框架,为推进绿色发展的环境政策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排放权有偿使用定价:方法与效应》以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为研究对象,基于优化控制理论构建模拟包含管理者和企业参与博弈的排放权配额价格模型,刻画企业在该项政策下的动态反馈机制,以确定全国尺度下省级层面的污染控制水平和对应的排放权配额有偿使用价格,并分析该价格下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考虑实施的排污收费政策(2019年开始转换成环境保护税)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政策,设计不同的政策组合情景并将其内化入构建的动态博弈模型,以进一步评估该两项政策对排放权
本书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出发,在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的基础之上,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综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以及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和当代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等内容,内容严谨,条例清理,并且对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有一定指导性意义。
本书以内陆河高寒地区为核心研究区,针对高寒山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衔接国家实施生态综合治理重大工程项目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高寒地区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提出高寒地区生态治理的技术与模式,为有效遏制生态环境退化,提高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的稳定,确保区域水资源和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改善、经济发展综合目标,促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科技保障。旨在为高寒区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提供理论指导、技术示范与模式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