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曾艳丽个人原创双语诗歌集,分别从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对校园的吟诵,对奋斗的执着,对文字的挚爱,对时节流转的感悟,对纯美真情的感念等主题进行抒怀。
《金粉世家》以京城国务总理之子金燕西与出身寒门的女子冷清秋从恋爱、结婚到反目、出走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一个世家大族在飘摇岁月的兴衰史,同时也是一部全面展现动荡年代交织在门第、权力与金钱中的中国社会史。它既有浪漫凄美的爱情、家族的勾心斗角、人性的冷与暖,也有当时政治的相互倾轧、豪门贵族的腐朽没落生活,更有对社会、人生认识的尽力开掘,小说充溢着一种道德理想,以及这种理想被现实击碎后的无奈与感慨。《金粉世家》全书112回,穿插金家20多个人物的生活故事,色彩瑰丽,散而不乱。故事情节轻松热闹,
本书从哈罗德·布鲁姆、保罗·德曼、J.希利斯·米勒和杰弗里·哈特曼四人作品深入的讲解了美国解构批评。
《我本芬芳》讲述了20世纪六十七年代一个普通女人的婚姻故事。品学兼优的年轻姑娘惠才由于就读的中专停办而辗转至江西求学,毕业前夕,她又因出身问题即将被下放农村。走投无路的惠才在好友的劝说下,与相识不久的吕医生结了婚,婚后她勤俭持家、卖力工作。不过个性喜好、为人处世的差异,令惠才与丈夫摩擦不断,而生儿育女又彻底中断了她的求学之路。热情敏感的惠才无论如何也无法打动一颗冷漠的心,屡屡受挫的她不肯沉溺于伤痛,仍旧生机勃勃地学习、工作、教养孩子——哪怕无人欣赏,也要竭尽全力地绽放芬芳。
本书作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及“望道讨论小组”的成员。《我曾经和这个世界肝胆相照:2719文学对话录》是一本“课堂讨论实录”。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教授金理及相关院系本硕学生在正式课程之外,就当代文学现场的新人新作定期进行探讨,讨论内容整理成文字稿,构成了本书的“圆桌”与“笔谈”两部分。有些同学对涉及的话题产生进一步的思考,独立成文,就构成了“作业本”部分。全书约计24万字,涉及的作家作品有: 常小琥《收山》,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张忌《出家》,陈楸帆《荒潮》,《诗建设》“80
本书收录了《女生徒》《樱桃》《人间失格》和《丑角之花》, 涵盖了太宰治前、中、后期的代表作品。本书囊括这一创作期的名篇之外, 还根据日本权威出版社的选集、作家读者推荐阅读的排行榜中, 精选出数篇首译为中文, 以飨读者。本书选目参考了日本权威出版社的选本及书评界的推荐书单, 从太宰治创作早期及中期精选篇目, 力求兼顾可读性和文学性, 为喜爱太宰治的读者提供深入了解这位作家的全新窗口。
本书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概括地论述了从18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俄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过程, 详细阐述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潮、流派、团体出现的前因后果、各次论争的内容与背景、各种观念与主张的基本含义。对于其中比较重要的文学批评家, 以专论形式阐述其学术精要。该书还对俄国文学批评的各种思潮、文学创作倾向、社会运动方针的紧密结合, 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它是俄语语言文学界由我国学者自己撰写的第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
本书以“网络文艺生产规制”为研究对象,运用符号学理论,试图在更宽广的理论层面上寻找网络文艺形式的统一性。目标有两个:一是阐明网络文艺符号的本体特征;二是阐明网络文艺符号的生产机理。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本质上是一个问题。所谓网络文艺符号生产机理,就是指网络文艺符号的建构或创造规律,即网络文艺符号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其创作规律与传统文艺有何本质区别。因此,阐明这个问题就必须对生产主体进行全面精神分析和考察,这不仅是因为网络文艺本身就是典型的精神产品,而且是因为这种精神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技术、生产资
《水磨坊》是部长篇小说。它通过女主高欢欢与晋军连长贾天祥、八路军战士马驹以及富商纨绔子弟高来弟三人的爱恨情仇,讲述了抗
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吕梁山区的故事。本文通过共产党员马驹、高欢欢等人的成长和与敌人不屈不挠的斗争,体现吕梁人民不畏列强共同抵
御外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个故事曲折生动。战争与爱情、忠诚与背叛,面对血与火的考验,爱与恨、情与泪,民族大义与乱世儿女
情,艰难选择。作品细腻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