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接续2021年调查报告的研究主题,在2022年度全国性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了事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社会政策创新的关键议题,包括中等收入群体幸福感、贫困治理与公众贫困认知、平台经济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权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孩”政策与儿童照顾、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生活平衡等,对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与实务工作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2年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深化,城市服务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改变着城市服务碎片化、低效化困境。本书提出空间一体化、要素集成化、技术标准化、资源整合化构成的城市服务一体化理论体系,提倡将城市全域各类型服务聚合起来,通过统筹城市各个空间、优化城市各种要素、统一服务技术标准、提升城市各类资源效率,实现城市高质望发展。本书总结了我国城市服务一体化的各类实践案例,评价了5大城市群74座城市的服务状况并提出了
《中国就业发展报告(2023)》是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的最新年度就业发展报告。报告以翔实权威的数据资料分析了我国2022年就业总体形势与就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就业优先政策的新进展,关注了影响就业的劳动力供需、制造业用工和中小微企业经营与用工等宏观因素,从就业政策与就业服务角度探讨了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的就业相关政策以及公共就业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研究了高校毕业生、新市民、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并考察了职业技能培训。既有对
《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问题研究》遵循“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从整体系统到重点群体、从现实问题到政策建议”的逻辑思路,在对“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两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发展、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实施对策等方面开展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别从整体系统角度和重点群体角度开展研究:在促进城镇整体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方面,该书呈现了和就业数量、就业质量相关的两个实证研究;针对重点群体开展了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促进农民工更充分就业、促进灵活就业者就业质量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并针对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灵活
在16~19世纪的西江流域,活跃着一个特殊的流寓人群,他们来自广东珠三角低地,沿着西江向上游高地迁移,广泛散布于广东西部、广西、贵州南部、云南东部乃至越南北部。他们是前往边地赴任的官员,是参加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科举考试的士子,是跨区域做生意、修祠庙和建会馆的商人。他们中有人“适西再未归”,但更多的人在上下游流动间努力维持着与珠三角分居家庭和宗族的联系,这种联系为上游移民提供身份认同和文化资本,又为下游宗族增添名声和实利。广府人的迁移大多顺应明清的国家政策,也推动粤商网络和广府社会文化扩展
本书通过分析北宋士大夫的弹劾奏议及弹劾行为,更真切、具体地呈现出北宋弹劾由粗疏到规范、由规范到异化、由异化到深度异化的动态演变过程。北宋时期的弹劾除了承担制衡权力、监督官员等监察职能外,还是不同政治力量进行博弈的工具。本书以弹劾为中心,考察皇帝与士大夫阶层之间、士大夫阶层内部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士大夫个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探讨北宋弹劾与政局的相互影响,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生活、政治心态以及北宋的政治特征。
隋唐制度史经典力作 讲透隋唐最高权力组织体制及运作机制 突破“三省制”传统认知,提出“新三头”体制新说 史学大家唐长孺、何兹全、田余庆等悉心指导 从顶层设计读懂唐朝由治到乱的历史逻辑
本书结合考古出土动物、植物和其他相关遗存,运用骨骼碳、氮、硫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拓跋鲜卑—北魏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计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其生计方式的变迁轨迹及其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通过对比北方地区诸如汉民族、匈奴、慕容/扶余、大月氏等人群的稳定同位素数据,对汉至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先民的生计方式进行了梳理。本书基于生计方式研究,揭示了古代北方人群的互动与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稳定同位素分析视角。
书稿基于家庭社会学、婚姻经济学、人口学等理论视角,分析婚房购买与家庭关系的作用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消除因婚房购买引致的婚后家庭矛盾纠纷的对策建议以及分析当下的人口变化对婚房购买及其婚后家庭关系产生的影响。首先书稿分别从社会学的角度,阐释婚房购买影响婚后家庭关系的作用机理,认为婚房购买即男方购买婚房、女方购买婚房还是AA制购买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婚后家庭关系。其次分析青年婚房购买方式对家庭关系产生的影响。再次探讨婚房购买方式差异对家庭关系产生影响的原因以及相关对策。最后分析人口变化
1885年至1924年间中国经历了剧烈的政治与文化变革,这场变革根本上是由人们思想上的转变引起的。本书追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探讨经历过两千多年君主统治的中国人,为何在清末民初不再相信君主制,并且如何在新观念上建设新的国家。作者娴熟运用各类史料,不仅梳理主要政治思想家的思想演变,分析大众政治文化中反映出来的观念,还重点阐释“公民”“主权”等概念在中国被吸收与改进的过程,为中国从旧式王朝向现代国家的关键转型提供了新的解释,对有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经典话题亦能有所启发。 方法论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