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共刊发七篇近代史料。包括光绪年间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阎敬铭《致李用清未刊函稿》22通,清末外务部尚书邹嘉来的《仪若日记》(三)和黄彭年同治年间的《汉中日记》,涉及晚清历史的诸多方面。发表两篇外文翻译资料,其中《五四时期学生抵制日货运动日方档案选译》,内容为五四时期中国各地学生抵制日货运动情况,特别是各地学生组织情况。英文史料《安特生与翁文灏往来函》,系仰韶文化发现者、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中国学者翁文灏在中瑞合作研究中,有关文物采集整理返还以及研究出版的史料。此外回忆录资料《胶东黄县于
本书共十八卷,记述南宋高宗和孝宗两朝史事,此次点校整理,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的宋刻元修本和清影宋抄本为底本。
两宋历史更像是一部魔幻悬疑大剧,充斥着意料之外的大逆转,一波紧接一波,令人时而热血奔涌,时而义愤填膺,却总是欲罢不能。为什么是赵匡胤开创了新的大一统王朝?那个风雪之夜万岁殿究竟发生了什么?高梁河之战和澶州之战是如何改写辽宋两国命运的?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包拯、司马光、王安石……为什么这么多名臣却拯救不了濒死的北宋?李纲、宗泽、岳飞、韩世忠、吴玠……为什么这么多名将却无法恢复失去的中原?南宋立国一百多年间又经历了什么,以至于沦落到开城受降,幼主流亡?这一部宋史里有太多的传奇与谜团,是一
《辽史·礼志》是研究辽代政治、礼俗以及辽与北宋、西夏、高丽关系的基本史料。本书在中华书局点校本《辽史》修订本基础上重新校点,并疏通文义、解释典故、考证礼仪的初始年代及地点。不仅可供古代史研究使用,也可供影视剧创作参考。古代君王与臣下如何行礼如仪,正是相关文艺作品应当追求的细节真实。
本书所论谏议是指在古代,百官吏民针对国家事务或君主个人生活向君主发表意见及看法,或对君主过失提出意见并规谏其改正。谏议关涉言论,君主是否善于纳谏是国家治乱的晴雨表。在治世,明君对于言者所谏之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会惩罚言者而导致言路闭塞。在乱世,上有昏庸的君主,下有谗佞的小人,言者所谏容易触怒君主或招致群小报复,导致杀谏、惩谏的结果。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传世文献、历代相关研究论著,论述了秦汉谏议的若干重要问题,如秦汉时的谏官、谏议的种类、求谏应谏的方式、谏议的技巧、
本书是专门阐发何休公羊学的著作。郜积意先生在校定《春秋公羊解诂》《春秋公羊疏》时, 发现何休在解释《春秋公羊传》时, 有许多义例可循。前代刘逢禄《春秋公羊何氏释例》、孔广森《公羊经传通义》等阐释何休公羊学的著作均有所失漏, 遂在通校《春秋公羊解诂》《春秋公羊疏》的基础上, 对何休的解释进行发凡起例, 补前人之未备。该书是阅读《春秋公羊解诂》《春秋公羊疏》的重要参考, 也是了解春秋公羊学乃至今文经学的进阶之作。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9ZDA261)阶段性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双一流”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结项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发展时期。在交通方面,除了汉代以来传统丝路的利用以外,新的交通线得以开辟和利用;在交往方面,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通交和贸易关系;在交流方面,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内容都大大拓展而更加丰富。本书分十章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第一章总结了近四十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系史研究;第二、三章分别介绍了北魏和南朝萧梁时期的中西交通;
本书是一本文集, 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研究, 收录了冯天瑜先生最新研究成果, 《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的历史警示与当下启迪》《“丝绸之路”的三大动力源》《“中国世纪”说应当缓议》《现代中国如何回应“黄宗羲问题”? 》《“中国”词义考》等。作者遵循微观辨析与宏观把握相结合,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济之理路, 考究文化史学基本论题, 如中国文化之生成机制、发展脉络及走势、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 以“文化生态”说为基旨, 以中西文化互动为视野, 探究中国文化的源流与脉络以及未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学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所刊。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学刊(第12集)》。本集内容涵盖从先秦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包括關於甲骨著録書編纂的一些思考、漢代畫像與漢代人的倫理觀念、唐代德政碑形制考論、金元時期蒙求體蒙書考等论文。
本书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其次,深入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最后,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现状、对策、实践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与模式,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