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情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中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的时代环境和具体要求,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对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目的、阶段、理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
工业化是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在七十余年艰辛的工业化赶超进程中,新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本书以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为背景,以后发大国赶超型工业化过程中的政府行为为切入点,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央地关系和财政管理体制、产业技术创新与进步、农业与农村体制等诸多维度对“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阐释。本书试图将当代中国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研究想结合,融历史视角与现实关怀为一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是新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思想史、经济制度史、宏观经济史、产业经济史、区域经济史、资源与生态环境史、财政史、金融史、对外经济关系史等。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自2001年成立以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研的布局,将经济史研究逐步拓展和深化。本书以“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及其实践”为主题,收入相关论文27篇,从战略思想、经济政策、经济运行、实践调研四个角度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成果,有利于读者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领域的一些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处于急剧的经济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型、对外经济关系转型、社会结构转型,如何认识新中国70年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做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始终是新中国历史研究者的责任。
本书试图从新中国所肩负的工业化重任、发展经济的目标和途径,为之建立的制度和采取的政策等方面,来论述新中国在经济发展中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例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的关系,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关系,沿海与内地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关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以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已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协调发展路径的探索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绿色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区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交叉研究领域中相关问题,如资源型城市转型、区域空间规划、城市群污染产业布局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书的出版对于全面总结中国经济社会
本书以1949以来中国实现跨越发展为主题,在对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的跨越发展进行全面系统考察的基础上,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实现跨越发展的道路探索、政策选择、历史经验及其对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意义,以及实证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实现跨越发
人口年龄结构的阶段性转变会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发生巨大转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本书从中国西部地区层面着眼,针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的影响,深入地开展前
本书按照年代顺序,综合叙述了新中国城市建设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就,并对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做出科学的总结,以反映中国城市建设历史的全貌。书中展示了按照国家现行体制归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所管辖的城市规划、城市住房、城市道路、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供水、城市排水、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燃气、城市环境卫生等行业所取得的成就,详述了各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达到的水平。书中还选刊了49个不同类型、各有一定代表性的城市的建设实绩,通过这些典型,更实际更形象地反映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全貌。
本书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乡村建设事业繁荣发展的历程。特别记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乡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而促进亿万农民生活改善的历史情况。党和国家推进乡村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中国亿万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全国的乡村建设规模之巨大、内容之丰富,都是中国历史上qiansuoweiyou的。农民对物质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乡村集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城镇建设大发展,城乡差别逐步消融的局面。本书在记述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彰显出搞好乡
本书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政策,特别是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过程,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继续对原工商业者进行团结、教育、改造和发挥他们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工作。书中最后部分简略地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原工商业者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工作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