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生态法益思想为主线,以污染环境罪为主要分析标的,研究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刑法机制,生态环境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生态环境犯罪的治理等问题。本书的基本理念包括:其一,生态法益是独立类型的法益,其内涵丰富,既包括秩序、安全等宏观法益,也包括不同法律主体的利益的配置;其二,生态法益以人的生活利益的实现为核心,通过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等进入法治体系;其三,生态环境犯罪是以生态法益的侵害或侵害危险为标的的较为严重的犯罪,需多元治理。在前述理念基础上,本书还研究了污染环境罪司法判断中的法益分析,以及
本书旨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刑法解释领域,对刑法文义解释的基本原理进行理论建构。在明确刑法文义解释的内涵、价值、技术问题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展开运用研究,以检验其在术语解释和疑难案件处理过程中的功效。刑法文义解释,亦即刑法的语言学解释,是指将刑法条文视为一种语言现象,从语言的角度,运用语义学、语法学、语用学等语言学理论,以立法描述所选择的语言意义来理解并说明刑法条文含义的思维过程。根据语言学理论,文义不只是狭义的字面含义,而是文字的语言意义,包括由文字的词法意义和句法意义组成的语法意义,文
本书的研究标的为我国的环境刑事司法机制,目的在于对我国环境刑事司法的效能进行评估并提出优化方案。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即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数据形成与数据库建设,因此本书的内容安排也是按照上述三个模块进行的。第一模块为理论研究,主要内容为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五章。本模块主要对基础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包括我国环境刑事司法的历史考察,对司法效能、环境司法效能、环境司法目的、环境刑事司法效能的定位,以及环境司法中当事人的正义观及其形成等。此外,还对生态法益的刑事立法保护、生态法益的刑事司法保护等问题
本书是从作者三十多年来从事清史研究,特别是清代法制史研究中,选择具有影响的公开发表的二十多篇成果,汇集而成。主要内容涵盖四个方面,一是总论,讨论重点是中国古代权力与法律的关系,尤其侧重皇权与法律的关系。二是清代立法与司法,作者利用大量档案,解读清代立法的法律渊源以及法律适用等问题,提出乾隆时期清朝法律重构、法律重刑化等重要论断。三是清代政治与权力运行,作者围绕清代强化皇权政治这一主题,讨论了巡按制度在清初的罢废,致使地方行政权力甚少受到有效监督;康熙时期通过惩治朋党,开启清代极权政治的
法律原则是法律王国“金字塔顶”的明珠,是立法技术的抽象结晶,是法律价值的终极映射。《欧盟民法基本原则》为德国著名民法学家、经济法学家诺贝特·赖希教授的学术上佳之作。作者将欧盟民法置于欧盟内部市场建构、成员国与联盟权力博弈、欧洲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之下,提炼了欧盟民法基本原则,推进了欧盟民法的现代发展,是一部极具创新性的先锋法学著作。 本书提出“有限”自治原则、弱势主体保护原则、非歧视原则、有效原则、平衡原则、比例原则、诚信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七项基本原则,涵盖民法、公司法、劳动法、竞争法、反歧视法
本书是基于第五届社科法学研习营的讲稿而编成的一本有体系性的教学用书,在注重传授如何“做法社科研究”的同时,强调法社科研究的前沿性和体系性,更加关注专题的深度,为法社科的进阶研究提供指引。 本书分为进路、方法和技艺三编,通过11讲来指导学生如何做法社科研究。第一编进路,即研究进路,主要讲授如何做法律人类学、法律认知科学、法律与人文研究;第二编方法,即研究方法,分别介绍了法律经验研究和法律定量研究的过程,讲授了如何运用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并将如何进行经济分析与演化分析列入研究方法;第三编技艺,即研究技
本书共有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研究设计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从促进残疾人就业的角度向读者介绍了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等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的经验与启示。第四部分阐述了我国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介绍了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第六部分提出了我国残疾人职业能力“综合评估模式”构建的方式,从理念、特征、构建方式三方面系统论述了“综合评估模式”。第七部分讨论了残疾人
本书作者从社会、经济、学术、艺术等各个层面介绍分析了以上海中产为代表的中国中产的生活状态,并且以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调查为切入点,理性看待中国崛起与发展,聚焦“中产”这一中国社会力量,并置于当今中美关系的大背景以及全球化新局势中来理解这一讨论。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十一个章节。第一部分提出贯穿全书的重要主题:兴起和发展中的中国中产对未来中国发展路径的影响。第二部分将中国中产的崛起这一问题置于全球背景中讨论,并对中产的定义、特点、作用作了学术史回顾。第三部分具体介绍了上海的文化特色、经济发展与历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挖掘整理,本书发现了大量的、有深度的思想素材。基于这样的前提,本书试图探索一种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体系,并将其作为本书的阐释目标。研究发现,儒家的管理思想以“与民同乐”为目的、以“正名复礼”为方法、以“仁心仁政”为原则、以“有耻且格”为标准;法家的管理思想以“王霸天下”为目的、以“以法治国”为方法、以“抱法处势”为原则、以“令行禁止”为标准;墨家的管理思想以“兴利除害”为目的、以“以利导民”为方法、以“兼爱相利”为原则、以“互惠互利”为标准;道家的管理思想以“
本书通过分析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诉求、思想渊源、总结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概括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挖掘这一理论体系的当代价值等,力求系统、完整地构建这一理论体系。本书遵循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对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建构并力求增强厚度、深度和思想性、学术性,进而增强其“说服力”,希望有助于引领广大青年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意识,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更加热爱伟大祖国,更加认同党的领导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