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美丽与芬芳》是北方工业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史仲文的一本研究汉语及其美学价值的学术著作。本书以汉语语言为中心,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向内分析了汉语之构成成分文字、文辞、文句、文韵之美,向外则论述了由汉语语言为媒介的中国文学的文篇、文体、文法、文风、文论、文变六大主题。内容上既不失学术著作的文风严谨、立论清晰、见解独到,行文风格又不失轻松活泼、通俗易懂,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可帮助读者轻松跨入汉语美学之门。
写作者在论文写作中经常遇到困难,这些困难导致写作者要么不知道怎么下笔(写不出),要么写出来的论文不符合要求(写不好)。经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和实践,本书作者发现这些困难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其一,不了解论文写作的底层逻辑;其二,不知道怎样做好质量控制;其三,不懂得如何进行过程管理。 本书稿从“认识篇”“行动篇”两个层面入手,着力解决写作者在写作中遇到的逻辑思维、质量控制及过程管理等问题,帮助写作者认清写作本质、弄清写作要求、理清写作过程,并创意性地设置时间安排(打卡)和事项管理(清单)制度,力
中央号召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要求全党各级干部沉下身子,深入基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调查研究是工作、是作风,也是能力。怎样确定调研题目?怎样开展调查研究?怎样提高调研质量?本书稿选取作者的11次专题调研,从具体个案出发,回顾调研过程,谈工作体会,提出对策建议。属于标准的调研报告模板,层级清晰,事实真切,数据详实,对策可行,限于篇幅作者的删略也使得重点突出。本书稿可作为广大干部的案头之书来学习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
每个人应该都讲过故事。但是您真地会讲故事吗?面对这样的提问,您是否不知如何回答? 看,仅这样一个交流过程,您已因为不擅于“讲故事”而落了下风。 会讲故事的人可以迅速抓住听者的注意力,提高交流效率,增强交流印象,并迅速达到交流目的。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但如何生动地讲出来,这是社交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巧。只要有社交、有生活,“讲故事”的能力就至关重要。 编剧是以“讲故事”为生的职业,讲好故事是一部剧的成败关键。两位资深编剧通过自身的行业经验,针对“讲故事”总结出一套方法论
本书为学术专著。金元医籍不仅是研究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尤其是医籍文献中口语性的语料,具有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本书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归纳分析、数据统计、文献互证等方法,同时运用共时对比和历时比较相结合、医理与文理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等方法。根据研究对象,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法,以全面系统地研究金元医籍词语释义与量词特点,探求语言深层次动因与机制。其中,词语考释期望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在收词、释义、提供语源和始见书证等方面能对各类语文辞书的编纂和修订起到补
本刊为连续出版物,由南京大学汉语史研究所主办,张玉来教授主编。本刊敦聘戴庆厦、丁邦新、江蓝生、蒋绍愚、孙宏开、王士元等先生为学术顾问,丁邦新先生题写刊名。以历史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汉藏语言比较为学术背景,立足汉语本体,注重跨语言比较,努力探寻汉语及东亚语言间的关系,特别关注汉语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规律的探索。本辑发表文章涉及汉语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的相关部分,如《再论普通话船禅二母分化的条件》《汉语“天气”义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中古汉语的动量词》等,也涉及我国境内民族语言
本书通过全面梳理语类理论体系,建构分析框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讨论中美硕博学位论文摘要的共核成分,发现跨学科、跨语类、跨文化背景下学位论文摘要在语步、语句和词汇等方面的异同,挖掘其背后隐含的认知、文化和功能动因,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本书既可为学术话语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研究借鉴,也可为需要撰写英语学术论文的学生和学者提供学术参考。
本书共十讲,内容包括:阅读导引、语言研究的对象、语言单位、语料类型、事实与理论、命名与创新、类比与直觉、竞争性发现、跨学科方法、语言与国家。
本书首次提出语用非流利的概念,认为语用非流利是交际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或出于语用因素(如礼貌、面子等)而产出的非流利现象,是为了更恰当、合适地表达自己而采用的策略。然后遵循话语语用学研究范式,结合语境、面子(礼貌)等传统语用学理论,搭建语用非流利的分析框架,以会话分析为研究方法,从语用非流利标记形式、语用非流利类别和语用非流利功能三方面,详细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语用非流利的使用情况,探讨了语用非流利与二语水平、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
网络冒犯对他人具有伤害性和侮辱性,是网络公共空间常见语言暴力行为之一。本书基于道德秩序理论视角,揭示出网络冒犯违反道德秩序,产生人际疏离的负面语用效应,破坏网络公共空间的语用生态。因此,在网络交际中,公众也应遵循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