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实例代表了课题组成员对全国各地法治一体建设典型实践探索样本的深度观察和理论思考。这些来自实践的制度创新,涵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商环境优化、基层协商民主治理、普法责任制、行政应诉、滥诉治理、行政争议协调化解等诸多领域,是一幅生动的法治一体建设实践画卷。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回顾历史、观照现实与展望未来相结合的原则,力图在制度的生长轨迹、功能阐释和发展完善中更好助力法治一体建设行稳致远。
本书把司法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模型放到司法回应社会之“诉求—回应”的互动关系性视角下加以审视,并且以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理论架构和优化路径作为思考的两个基点,同时以司法的社会回应性与司法的自治性之关系处理为中心线索,贯穿全书,试图建构出司法回应社会的基本理论架构,并以此为分析框架,从宏观层面和微观个案来深描出司法回应社会的现实样态。进而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境遇进行总体性反思,尝试性地提出解决思路与完善路径。总体而言,基本结构包括:先从宏观应然的视角抽象概括司法回应社会的分析框
本书针对入职、劳动纠纷、员工违纪、离职等方面详细解读了有关职场的法律知识。本书每节通过一个案例来展现职场人常遇见的问题,或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普遍发生的纠纷,通过法理分析、知识扩展、法条链接、普法提示这几个板块,详细分析案例并给出法律依据和解决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本书希望能让读者更广泛、更深刻地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升运用法律办事和维权的能力。
《大明律》颁布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共四百六十条,分为七篇、三十门,它上承《唐律》,下启清律,是一部我国古代法典沿革史上革故鼎新的法典,它的内容和立法技术既融合了历代律典的成就,又为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进行了调整,是研究明代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重要文献。 本次收入“三全”的《大明律》,约请专业研究者进行注释、翻译,以明万历七年(1579)张卤校刊《皇明制书》中所收《大明律》为工作底本,参校隆庆元年(1567)陈省校刊《大明律例》、万历十三年(1585)舒化
本书旨在使读者对法国外交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它不仅是一本“资料集”,更是一本“史料学”著作。本书编译了1958年6月到1960年12月的部分法国外交档案,共180件,以反映戴高乐第二次执政以来法国外交的开展情况。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给社会带来广泛和深刻的变革,但是人们常常担心一个充斥着人工智能的世界可能会延续甚至加剧现有的不平等现象。本书认为,在识别和纠正根深蒂固的偏见方面,人工智能本质上优于人类思维。人类思维,而非人工智能,才是终极“黑盒”。人工智能技术让我们有机会深入观察偏见的运作,为纠正性别偏见、种族偏见到经济差距等不平等现象提供了工程变革的机会。本书通过对就业、教育、医疗、家庭、刑事司法等领域的考察,从立法、监管、透明、问责等多个维度探索了设计、构建和部署平等机器,以实现人工智能向善的潜
本书是一部针对法律人类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入门指南。在法律人类学逐渐受到重视的今天,“什么是法律人类学”也就成了所有想要了解法律人类学的人首先要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本书共分为六个专题,分别是“为什么要学习法律人类学方法”“什么是法律民族志”“什么是田野调查”“什么是扩展个案”“什么是日常个案”“从田野调查到法律民族志”。 这些专题,虽然名义上围绕着“方法”而展开,但却涵盖了学科性质、发展脉络、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以及如何适用于当前中国本土法治实践等中外法律人类学的基础问
本书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科法学,展示了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作者对社科法学从追随到反思再到自觉的过程,由此形成了对社科法学的系统性思考。本书着力对法律的社会科学、法律中的社会科学、法学的知识社会学三种知识类型进行研究,采取总分模式,共分为四编。第一编“法社会科学的格局流变”是总论,其他三编是分论,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其中,第二编“法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和第三编“法律中的社会科学运用”分别关注法律研究与运用的社会科学讨论,第四编“法学的社会科学反思”则聚焦法学知识的社会科学讨论。 本书力求将法社会学迭
本书以“马工程”教材内容为基本依据,辅之其他法理学相关教材,以专题讲座为基本单元,结合上课PPT与授课录音,围绕法理学的基本知识点,并考虑到大一新生的学习重点,将其内容共分为十八讲。其主要内容为:第一讲,法理学概述;第二讲,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概述;第三讲,法的概念与本质;第四讲,法的特征;第五讲,法的要素;第六讲,法的渊源与效力;第七讲,法律关系;第八讲,法律行为;第九讲,法律责任;第十讲,法律作用与价值;第十一讲,法律实施;第十二讲,法律方法;第十三讲,法律责任的承担;第十四讲,法律起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官僚管理体制的构成、运行及发展状态,着重通过起源与形成、管理机构与部门、官吏选拔与任用、考核与监察、等级与待遇等方面,分析揭示其间规律、特色与问题。全书注重凸显制度动态,深入总结其效能得失,为一部系统简明而富于特色的中国古代官僚管理制度通史。新一版在结构、内容和观点上多有修订,提高了全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