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四川作家杜阳林继长篇小说《惊蛰》之后,创作的一部主要以成都为背景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品聚焦改革开放道路上一代年轻人为梦想打拼的酸甜苦辣,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批曾在时代舞台上鲜活存在过的社会群体,体现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敏锐入微的观察能力。本书的主人公同为《惊蛰》中的凌云青,此时的他已经大学毕业,成了一名媒体人,在城市逐渐站稳脚跟。伴随着改革大潮,更多乡邻来到城市谋生,对他们来说,云青就是家乡与城市之间的中转站。
《卡夫卡的先驱》是浙江大学文学教授许志强的评论集。与读后感式的小说评论不同,他将写作理解为素描,试图摹写对象的神采,带着我们去阅读,甚至鼓励我们去细读。作者洞察入微,学养深厚,笔法精细,在消遣、享受、品味乃至痛苦中将文学传递给读者。那些纷繁复杂、荒诞离奇、充满着象征和隐喻意味的20世纪欧美文学作品在他笔下门户洞开,卡夫卡、博尔赫斯、库切、托宾、萨拉马戈、乌格雷西奇等作家一一出场,与我们对话。他评价库切的写作“既是缘于一种‘历史的宿命’,也包含自我抉择”,认为傅尼埃的生活和梦想好像就是为
长篇小说《大世界》是影视、文学双栖作家海飞的又一新作。抗日战争时期,宁波隐秘战线的我党谍报人员,在多种势力之间纵横捭阖,与日寇、汪伪政府乃至国民党军统斗智斗勇,承担起历史使命,完成传递重要情报、锄杀奸细等一系列高难度任务。这是一个关乎南方城市信仰建立与捍卫的故事,饱含家国情怀。海飞以他细密缠绵的语言,扎实地写出了烽火年代的质感,使人感受到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过人的胆识与光辉的业绩。
本书介绍了中世纪引人入胜的文学体系,探讨了:什么是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文学的主题和流派是什么?随着印刷术等技术的发展,中世纪文学是如何演变的?中世纪文学与21世纪有何关联?让我们翻开这本书,开启从但丁、乔叟到克里斯蒂娜·德·皮桑的奇幻之旅……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描写了花鸟风月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如幽居山林的隐士、个性独特的服装设计师、沉迷古乐的琴师等。作者以清淡、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了勾勒,让恬淡的人、闲逸的生活染上了烟火气,让静止的物焕发了勃勃生机。本书分为霜雪前村、林深见鹿、江海不渡、春去犹清、墨花月白五个部分,作者以深情写薄情,将模糊的影子刻出深深的轮廓,让淡淡的茶散发浓厚的香气,为水墨色的景着上相宜的色彩,令读者从薄情的世界中走出来,进入深情的天地。
汉朝之后经历的大分裂时期是三国,唐朝之后经历的大分裂时期是五代十国。和三国的知名度相比,五代十国的名气可就小多了。但是,不可忽视的五代十国,其精彩程度远超三国!其历史意义远超三国!从黄巢起义算起,到宋朝统一十国止,这段百年历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过程之曲折、斗争之激烈、命运之无常、特色之鲜明,让人们震憾不已。《五代十国》一书为历史小说,作者把百年乱史写成一个有机鲜活整体,用数年的时间,对一个个政权进行考证,对一个个人物进行校正,终于将一团乱麻织成一条彩绸。
本书通过苏北农村章姓一家的故事反映我国城乡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变迁。章祐一家是农村万千农民谋求生路、改变生活境况的代表。他们因贫穷而计较,因责任而忍耐,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最终通过自己的奋斗,过上了小康生活。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得主张荣超,书写两代人的奋斗史诗,细致描摹时代巨变中的世情与人心。
本书分三辑,每辑用一篇文章的篇名作标题。第一辑“多练基本功”,谈怎样读书、怎样提高文学修养、怎样打好写作基础等;第二辑“我怎样学习语言”,谈文学的语言问题、语言与风格、文章的修改等;第三辑“我的创作经验”,谈景物描写、人物塑造、小说创作等。讲解深入浅出,语言俗白精致,能够帮助读者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和文章修养。无论是要应对作文考试的学生,还是以文字谋生的撰稿人,或者只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都能从本书中受益。
本书是沈如峰对自己1946年3月至1950年1月随军生涯的真实记录。他用近似白描和略加文学修饰的笔法,记录了战争概况、敌我态势、战斗片段、行军过程、战地生活、民情实景,以及有关政治工作和军心士气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真实呈现了沈如峰从一名学生到老师、记者、军队干部的成长过程。
本书的另一条线索是沈如峰与未婚妻王萍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两人从短暂相聚到长期分开,开始多年的通信、寻找,战火纷飞的年代互相安慰、体贴,其中不乏革命者的浪漫与温馨、坚定信念与追求爱情的统一,温情与温暖,感
本书是一本个人散文作品集。作者以家乡的自然风光和新农村的巨大变化,讴歌党和祖国的繁荣富强,再现家乡人民勤劳、敦实、淳朴的情感世界以及崇贤尚德、真诚善良的亲和力,彰显家乡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气息的生命本质,力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把眼光投向他生长的那片希望田野,双尖山成了他创作的意象和叙事现场。他就生活在诗意的双尖山那块土地上,他沉下心来,俯下身去细细观察时代滚滚向前的车轮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留下怎样的车辙,然后去用心地描摹、记录。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