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古希腊罗马的东方猜想出发, 细述了罗马教廷与中国的早期接触、马可·波罗及同时代人对中国事情的细致讲述、文化复兴至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印记、16-18世纪传教士对中国的介绍和欧洲汉学的兴起、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及欧洲社会各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世纪以前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接触、认识和了解, 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所起到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本书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西方翻译理论概述、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本书第二章为英语翻译概述,分别从四个方面对英语翻译进行了阐述,依次是英语翻译的过程、英语翻译的性质与分类、英汉翻译的基本技巧、翻译基本问题的阐述;本书第三章为跨文化交际概论,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概括论述,分别是跨文化交际相关概念界定、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跨文化交际之语言交际、跨文化交际之非语言交际;本书第四章为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翻译,主要介绍了
本书在网络新媒体传播造成符号泛滥与意义断裂的时代背景下,以西方符号学作为参照,在中西文化交相互视下,从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献史料中钩沉、抽绎其中包蕴的或先民在文化实践中业已展开的符号学思想与方法,从关键概念“礼”“道”“名”“法”“易”“文”六个维度的比较阐释入手,进入先民的文化实践与理论思辨活动之中,探析中国的文化符号传统,进而从意义的生产、表达机制中探析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特征与传播思想。 本书对中华文化典籍中蕴藏的符号学思想进行现代解读,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同时,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本书由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专家撰稿,全面系统阐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两个结合”重要意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学理性探索。该书有助于广大读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助于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深刻意义。
本书讲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客观基础、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现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与利用等内容。
唐宋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周秦之变以后再次经历重大社会与文化变迁的时期,魏晋以来相承之旧局面,赵宋以降之新文化都在此时期发生转变与定型。唐朝以其富强,振作九代之衰,宋代以其文明,道济天下之溺;唐宋并称,既有时间上的相继,又有文化上的相异。唐、宋的时代特色及其历史定位,要求唐宋历史的研究突破原先单一的唐史研究、宋史研究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旧局面,构建“唐宋史观”的新思路,树立“唐宋史研究”的新框架,在更为宏观的历史视野中观察、理解中古史上的唐宋之变。中国人民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
本书是“名家讲史”丛书中的一种, 作者王瑞来教授是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并执教于早稻田大学。本书以人物为线索, 从他们的生平、悲欢离合, 折射时代变迁。描述了宋代风起云涌的历史条件下, 帝王、士大夫与武将的生存态势, 对宋史中相关问题提出自己见解, 寓史识于深入浅出的叙述之中。作者以专业角度, 比一般非专业的读史更能洞察历史现象、历史故事背后的历史真实。
本书共十五卷,按帝王庙号进行分卷,从“宋太祖”开卷,每卷一个主题,首尾完整,内容独立。串联大宋王朝从盛到衰的时间轴线,以宋史做基础,但又不拘泥在两宋三百年间,从各个朝代兴衰来分析历史时、品论帝王将相各式人物。如王夫之赞赏宋太祖“简、慈、俭”的治国之道,又有对赵普、秦桧等人的独到评论,思想深刻。
本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对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依据新版教材部分内容变动的情况,将原来的第一讲:贫困的深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第二讲列强的铁蹄: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进行合并,作者对各章节的部分内容也作了增删改写,调换了部分参考材料,对思考题作了相应调整,增加了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
本书基于浙江大学通识核心课“清代文化史”的教学讲义编写而成,试图以“长时段”的研究视角,用浅显直白的文字,简单介绍清代皇权权限、八旗制度、内阁与军机处的关系、地方社会的管理、科举取士与地方士绅权力性质、司法检验与司法正义、财政与军事支出、妇女权益与社会地位及旗人特权与社会地位的变化,借以探讨清朝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军事实力、司法权益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本书有9主题,遂写为9章80节,共2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