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普通法中法律推理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极简小册子。在极短的篇幅内,国际卓越合同法、公司法、法学理论家梅尔文·A.艾森伯格教授对法律推理的几乎所有核心问题都进行了全景式阐释和分析。 具体而言,普通法上的法律推理的本质是什么呢?答案是基于规则的推理而非基于类比的推理。什么是普通法上的先例呢?先例是指由上级法院或者审理法院自身裁判的先前案例,当法院裁判一个由先例建立的规则规范的案件时,审理法院必须适用该规则。什么是先例建立的规则呢?答案是法院表述的可以规范当前案件的规则。法律推理是价值无涉的吗?
法律的自治不应该仅仅是对实在法的片面追求和机械贯彻,要保持法律的品质和精神,必须融入伦理道德的要素。一种适切的法律自治应是在注重实在法范畴的同时 , 对伦理道德给予适度的吸纳。 本集刊定位在法学与伦理学的交叉研究上,以问题为导向,秉持兼容并包的原则,希望开拓一片法学家与伦理学家自由交流的学术空间,构筑一个有助于互相理解、凝聚基本共识的思想论坛。
本辑延续了本集刊一贯的选文风格,聚焦小领域,小题精做,旨在展示反歧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设置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专题。收入相关论文六篇。文章贯通立法和司法,聚焦本土经验和比较研究,为深化理论和实务提供了新观点和新资料。其他栏目文章视角独到,对理论与实践深有启发。
本书主要从法理学的层面,对刑法学视野下的利益输送犯罪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工商业与人权:伦理、法律和管理学的多维解析》是工商业与人权领域首部具有跨学科特征的综合性教材。本书作者从伦理学、法学和管理学的多重视角绘制了工商业与人权这一新兴学术领域的知识图谱,联结整合了工商业与人权领域的基础理论、主要议题、核心规范、前沿动态,为开展跨学科研究和对话提供了坚实基础。本书不仅深入浅出地为学生、教师和学者提供基础性知识,以引导和推动不断发展的工商业与人权理论和实践;还提供了详实的案例、启发性问题、深入阅读材料和在线资源,能够满足读者多元化的学习和研究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践中走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意愿,能够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本书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运用清晰的语言介绍了2012年以来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实践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建设格局、立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政府建设与依法行政、司法与法治监督、法治社会与法治文化建设、涉外法治的成果与现状等做了宏观性阐释和整体性鸟瞰,勾勒出当代中国法治
本书稿一共分为七章,分别是“引言”“登记对抗理论模型的建构”“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的客观范围”“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的主观要件”“动产担保中的特殊对抗规则”“结论”。内容完整,资料详实,论证充分,具有很强的理论魅力和理性色彩,同时,本书稿极具实践性,对于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纠纷进行了类型化的分类,提出了法律适用的思路与可能的解决之道。因此,本书不仅具有理论的深度,同时也具有实践品格。
本卷梳理了中国知识产权法学自清末以来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成就,既包括对中国知识产权法学建立与演进的重要史实、各时期的学术特点、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得失的总览性阐述,又专门总结了中国知识产权法学基本概念与重要术语的形成、中国知识产权法学演进中的重大理论争议。考虑到知识产权法学特别浓重的舶来色彩,本卷最后设立专章探讨了“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的理论创新及其历史意义”。本书对于知识产权法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的意义。
知识产权自产生以来,在鼓励和保护智力创新、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经过多年发展也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一些初创企业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无专业人士的介入,在知识产权保护与维权方面,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基于此,本书就知识产权保护与维权展开研究。本书首先从知识产权概述入手,然后依次对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著作权的保护与维权、专利权的保护与维权、商标权的保护与维权、其他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维权、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发展进行具体阐述。
本书试图对我国晚清变法至21世纪初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主要学术成果和基 本发展状况作出简要梳理,包括如下三部分内容:(1)民事诉讼总论,包含民事 诉讼正当程序原理和基本理论等(第一~四章);(2)民事诉讼总则,包含诉讼 主体、诉讼证明等(第五、六章);(3)民事诉讼程序法理,包含争讼、非讼和 执行三大程序法理(第七~九章)。 我国民事诉讼法学术史的写作可以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榜 样:一者讨论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学术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关系,揭示民 事诉讼理论学术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