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法治发展报告》聚焦于推进国民健康法律治理过程中的既有成果、创新思想和发展趋势,有利于科学评估以民为本本位观和以全方位满足国民健康利益诉求为标准的健康法治事业的发展状况,是对“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重大理论观点的学术回应,是观察健康中国行动实施情况的法治视角,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布局在健康法治领域的创新体现。从体例上看,《报告》分为总报告、法治指数、专题报告、实证研究等五大板块,涵盖健康法治理论和实务最新成果和动态以及立法、执法、司法环节中
本书稿为美国安德烈亚斯·冯·赫希 (Andreas von Hirsch)教授以“量刑的该当模式”为主题的独著,以简明易懂的方式,重新阐释该模式的主要原则及基础构想。全书共十一章,分别是第一章“导论:比例量刑的源起”、第二章“量刑比例性概述”、第三章“为何要有刑罚”、第四章 “为何要比例刑罚”、第五章“基与序的比例性”、第六章“严重性、严厉性及生活标准”、第七章“前科的作用”、第八章“比例性非监禁制裁”、第九章 “'修正的'”该当模式?”、第十章“该当模式的政治学”、第十一章“对青少年的比例量刑
本书立足档案学与证据法学的跨学科视角,围绕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这一核心问题,从基础概念入手,辨析档案学与证据法学相关术语,提出电子文件证据性概念模型与电子文件一电子证据保管链,实现理论层面的跨学科衔接;继而将视角转向实践,爬梳政策法规、调研行业现状并分析国际经验,提炼组织机构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体系框架、阐明推进策略并进行案例分析。本书充分发挥档案管理方式对电子证据真实性认定的积极作用,将电子证据应用实践需求融入电子文件管理,为推动组织机构电子文件依法合规治理提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的全球化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已经成为国家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策略,由此产生的标准必要专利垄断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本书对标准生命周期中涉及的专利垄断问题进行研究,从标准制定与标准实施两个阶段,对专利权人的欺诈行为、专利劫持与反劫持、标准必要专利权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协议、禁令救济、FRAND许可费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科学、体系化地探究标准必要专利反垄断规制的方法与策略。同时,考察、分析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民事诉讼中,辩论权是当事人主体性原则的表现,不同于辩论主义。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以及人权司法保障观念的发展,使辩论权保障越来越被重视,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成为人权保障的重要指向。但辩论权的意义、本质、如何充分行使以及辩论权被侵犯如何救济等等,在理论、立法及司法实践之间尚缺乏应有的共识。 本书尝试进行以下理论创新与探索:第一,从当事人主体性出发完善辩论权概念并定性为听审请求权的核心,凸显辩论权的程序价值。第二,明晰辩论权应具有的积极与消极双重法律效果,使权利构成更为清晰。第三,以权利实现与侵害救
16年乡村普法实践,3000名儿童亲身受益 让法治力量为乡村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中国乡村发展协会副会长 肖昱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法学院教授 王敬波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刘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赵法生 联合推荐 这本书是律师阿姨专门为生活在乡村的同学们写的一本十分有趣的普法书,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安全法则书。 律师阿姨巧妙地从田小米、丁小谷的视角,讲述了在学校里、家庭中、社会上经常发生的故事,每一个故事中都有我们不懂的法律知识。 比如如何正确使用国旗、唱国歌; 比如遇到家庭暴力怎么
本书是一本关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学术专著,重点聚焦影响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审判结果的因素,及其背后的复杂作用机制。从法律现实主义出发,本书既关注书本上的法,更关注行动中的法。与传统法学研究范式不同,本书尝试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新研究方法引入法学领域,不仅为读者系统梳理出学术界围绕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法理思辨与理论争鸣,而且通过对真实案件的大样本实证分析,向读者展现出司法实践的现实全景。本书内容丰实,方法新颖,论据丰富,论证严谨,结论扎实。
本书适合从事环境法和环境治理研究的
“占有”是刑法中财产犯罪的核心概念,它决定了财产犯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本书以刑法上的财物概念为切入点,借助民法关于财产和物的概念界定,结合虚拟财产保护的时代需求,精准定义刑法上的财物概念,并对其进行类型化的梳理与分析,以此作为占有概念讨论的理论前提与基础。 在对占有概念的讨论中,首先对国内外相关学说进行细致梳理,并对民法中的占有和刑法中的占有进行区分。在澄清相关认识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占有”概念,将占有的本质定义为“排他性支配”,并对支配的类型做了细致论述。在论证占有的成立要素时,从客观和
积极治理主义是现代国家腐败治理的重要理念,其致力于在准确揭示现代腐败衍生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腐败治理标准、模式与执行措施,进而形成以根除内生性因素、本源性要素的改造为重点的治理机制。在中国反腐败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积极治理主义的腐败治理原理,改造传统的腐败犯罪刑事立法理论,建构以积极治理主义为导向的腐败犯罪刑事立法理念与理论体系,促进中国腐败犯罪刑事立法由单纯“惩治型”向“预惩协同型”的转型,提出科学、创新、全面、详尽的完善中国反腐败刑事立法体系的理念、原则与行动方案,是本书的积极价值所
本书由日本经世书局于1909年出版, 系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宪法的学术作品。作者在清末起草了一部《大清宪法》, 共10章, 76条。按照宪法草案的结构顺序, 北鬼三郎给每一条都注明所参考的对象, 并加上或长或短的法理说明, 连缀成篇。《大清宪法案》出版后, 在日本反响平平, 但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不仅成为清季制宪官员的囊中书, 而且还成为民初修宪者设计国家体制时的理论依据, 对中国的君主立宪和共和立宪都产生过影响。今首次翻译成中文出版, 可作为清末民初政治史、法律史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