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养老服务体制转型与资源整合的研究成果。第一,从养老服务需求侧的转变与供给侧的特征分析出发,首次提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是传统养老服务体制改革开端的观点,并剖析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碎片化现象;第二,特别从筹资渠道和服务供给两大方面论证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资源整合的可行路径;第三,创新性研判了从传统养老服务转向现代长期护理需要实现体制“两个转型”和体系“一体两翼”定位;第四,首创建立我国老年照料与长期护理整合照护的“3WH3P”理论;第五,创新地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全方位整合照护
本书从“健康中国战略”视域出发,旨在为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的支持。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层面:基于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构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建构的概念模型;解读社区老年人能力评估的现状,分析社区养老服务项目需求与供给现状,确立“供需视角”下社区养老服务适宜项目及项目配置单元集合;分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实施的制约因素,确立项目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联系强度;从政府、社区、机构、家庭、个人、社会组织六维层面提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建构的管理对策。
本书是“新时代共享发展研究论丛”的第二辑。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自共享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学界对其内涵、意义、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丛书依托江苏共享发展研究基地,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围绕江苏省重大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选择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开展研究,注重强调政治性、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广泛吸收借鉴该研究领域国内最新成果和观点,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实践特征。
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和壮大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审视之、阐释之和推动之。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志愿服务研究突破以往以西解中研究范式的诠释困境,强调中国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其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志愿服务实践围绕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等议题展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本书共分为八章,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志愿服务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志愿服务的方向引领、中国式现代
本书主要探讨农村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公共选择与现状, 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双重困境及其形成机理、影响因素, 并针对双重困境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破解方案, 比如通过完善发展利益分配机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等产业兴旺路径能够嵌入多种资源进入社区, 通过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和分层融合的治理体系构建能够促进六大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新时代新征程,明确就业优先的战略任务,针对新形势新情况,对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作出新的全面部署。青年就业关系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新冠疫情突发后,青年就业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回顾与总结疫情期间对青年就业的全面支持应对,对于疫情防控新阶段的当下,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系统梳理了新冠疫情期间青年就业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了疫情对青年就业的影响机理以及疫情影响下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文本的政策结构,提出了促进青年就业的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在疫情
本书依然具有持续的学术影响力。本书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汉代文献, 系统发现当时语境中的言论信息及其传播渠道, 为读者和学界了解汉代的社会、政治、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本书本次修订工作将再现该书的学术魅力, 针对这些年来读者、学者和专业书评指出的瑕疵作了一些技术性修正, 同时对汉代谣言案例增加了更多的补充考察。本选题已通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审读。
本书以东汉士人清议活动及由此引发的士人思想文化变化作为研究对象。书中对清议的文化涵义和古代清议传统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系统梳理了东汉士人清议产生的时代因素和文化背景, 并就党人清议和名士清议的表现形态及其政治性与舆论性进行了探讨, 补充或纠正了前人相关成果中的不足。在对清议的方式与传播方法作出分析的基础上, 书中着重探讨了清议活动中衍生出的士人文化类型, 并就清议与散文尤其是述德性碑文创作的关系、清议活动中的谣谚艺术及其政治文化意义、名士品评人物过程中新创的题目文化及其影响三个方面
宋朝物质赏赐类型多样,涵盖内政外交等诸多领域。物质赏赐的广泛应用是宋朝经济管理发生重大转变的表征之一,也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处于唐宋变革期的中国传统社会若干因素的渐变和突变,折射了中国古代重要转折时期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宋朝物质赏赐推行的广度和力度史无前例,同时又掣肘于“三冗”局面和日渐窘迫的财政状况。宋朝统治者充分利用物质赏赐这一经济杠杆,维护了国家统治与稳定,促进了经济繁荣与昌盛,并推动着社会文明与进步。宋朝物质赏赐仍存在诸多弊端,赏罚不公、赏重于罚是其最大的
本书在总结古今学者研究先秦服制的基础上,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围绕先秦服制的内涵、起源、发展演变、历史影响,以及服制与中国早期国家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揭示服制所蕴含的国家认同内涵与社会治理功能,详细论述了服制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结构初建的关系、服制与夏代王权国家的建构、商代内外服职官的具体构成与职能作用、商周之际服制演变与国家认同的转变、服制与西周国家认同建构的关系、周代五服制的国家形态及发展变迁等重要历史问题。服制形态的变革对于认识夏商周国家政权更迭的脉络、先秦国家结构形态的演进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