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环境法中私法逻辑的价值、识别与制度体现等问题展开。在环境法的基础理论及相关实践中,历来将公共利益作为环境法基本范畴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以公法逻辑为主导的制度构建,该认知惯性及研究进路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从根本上来说,环境法的基本范畴是生态利益,生态利益除了非功利性、多层次性等属性之外,还具有典型的利益共生性特征,即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共生。因此,生态利益并不仅仅只体现为公共利益,事实上,自然人始终作为独立的个体享受环境公共利益,从生态利益归属或者享有的过程来看,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始终共生共
本书探讨如何实现综合治理大气污染问题与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问题相结合。通过对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法律机制进行学理界定并广泛收集、分析了各省市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在深入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其是在多种思想理论的支撑和引领之下形成的产物。这些基础理念主要包括环境义务、生态文明思想、公众共用物理论、外部性理论等理论。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本书分析了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在宏观的理念上和具体制度上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总结出应有的对策。
本书系统全面地呈现2020年度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背景下生态环境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建构的前沿研究成果。拟分为高端论坛、理论研辩、制度建构和域外经验等四篇。高端论坛篇将邀请2-3位国内外环境法学届的权威专家就生态环境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或制度建构撰文展开专论; 理论研辩篇主要就生态环境法律规制的基础理论问题展开研讨, 收录4篇论文; 制度建构篇从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重点问题展开探讨, 收录4-5篇论文; 域外经验篇收集4篇论文, 从比较法研究的视角, 对生态环境法律规制
本书以对“康菲溢油案”等案例的分析为切入点, 通过剖析实践中不同生态损害法律救济方式所遭遇的困境, 提出我国生态损害司法救济中多方利益主体之请求权基础不明、不同救济制度之间的功能定位不清以及衔接不畅, 导致生态损害司法救济乏力这一问题。厘清生态损害司法救济中多元利益主体之请求权基础、明确生态损害司法救济的独特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应然路径、分析不同救济方式的制度优势、功能限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利于促进生态损害多元化救济机制之间的有效对接与功能互补, 实现对生态损害之全面、充分救济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涉海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从未停止,一往无前,海洋权益逐步稳固,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海洋环境不断向好。海洋法治的发展是建设海洋强国不可获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国海洋法治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实现海洋强国之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海洋法治发展报告》致力于总结发展经验,吸取发展教训,正视阶段性成绩,巩固长期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探索中国特色海洋法治发展道路,
本书阐述了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和技术上如何赶超西方国家及其作用,探讨了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如何与国家科技政策交织在一起,以及中国社会如何运用这一舶来制度。作者指出虽然外部压力的确发挥了作用,但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其内部发展需要,中国已经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立法体系,但执法方式独具中国特色。注册和审查管理制度也是以国内产业为重点,以国际惯例为基础运作。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中国与当前国际贸易互通的重要纽带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功能。尽管存在许多重大的结构性、社会性和
物权行为理论最早由德国民法学家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末,新中国的民法学者开始在国内法学刊物上介绍物权行为理论。但是,由于对中国近代中国民法学物权行为缺乏了解,学者间对物权行为理论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历史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近代中国民法学早已引入物权行为理论,并指导着立法和司法活动。本书介绍了清末时期,随着西方法学的输入,物权契约逐步进入中国法学人的视野。得益于日本民法学家的著作和演讲,近代的法学前辈们引入了物权行为理论,并对物权行为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对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的
本书在对我国2019年以来已决案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回顾总结了我国涉网食品药品与知识产权犯罪现状、特点、模式、规律及打击治理的政策法律和体制机制的演变,着重从行政监管、刑事治理、社会共治等维度,阐释我国近年来对网络食品药品与知识产权犯罪治理中的工作重点及理念的更新和路径调整。同时,对网络时代食品药品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初步探析与展望。
本书阐述的是一种内在于法条,依附于法条的法理,法条所承载的规范在本书中占据着中心的地位,从法条出发,并最终以法条为归宿,对刑法理论进行规范的审视。这个意义上的刑法学,就是本书所谓规范刑法学。根据刑法典的修订,作者对本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本书共分7个部分,内容包括:中国法学教育模式历史发展探究、法学教育的价值分析、中国法学教学模式现状研究、中国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法学教育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改革、中国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革新、中国法学教学实践模式的展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