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核心,是基层民主实践的有效形式和路径。社区建设从单向度的行政控制阶段向多向度的政社合作阶段转变过程中,尽管多元主体开始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公共权力也有所转移,但从未落入居民手中,居民一直处于“缺权”状态。因此,推进居民自治的关键在于赋权居民,即把社区公共事务的决定权和行动权交给居民,不断增强居民自我行动的能力。本书通过深入开展调查,提炼的一些具有分析性和解释性的概念或框架,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创新性。
《乡村治理评论》是由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乡村治理专委会创办的学术集刊。本刊秉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愿景,担负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使命,立足中国乡村治理实践,服务中国乡村治理,打造乡村治理研究高地。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根本的精神内核,承载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领域的核心追求,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中轴”和“稳定器”的作用。本书以“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为主线,从价值内涵、发展历程、精神意蕴、实践路径等维度出发,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在复兴之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价值牵引力、凝聚力和向心
本书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问题和价值选择为研究对象,阐释中国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价值理念、价值基础以及实现价值目标的路径;从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价值、民族与世界的关系等角度去解读中国现代化的价值维度或价值意蕴,阐释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基础。本书考察了中国现代化的缘起和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分析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目标、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路径、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民族利益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系等问题。
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现象,也是一种文明进步,还是一个发展目标。过去两百多年来,现代化成为西方发展经验的总结,西方现代化似乎成为唯一可以模仿的样本。今天的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人口数量众多、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已经走出一条通往现代化的全新道路,并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本书立足于政治经济学,从多个维度全方位系统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展示了现代化的中国故事。
本书讨论迈向新征程中的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挑战和任务。在分析新征程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与国际环境的基础上,我们把政府治理现代化归纳为九个方面:有为政府(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能社会的有效结合)、协同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智能政府、廉洁政府、素质政府。这九个方面相互关联,互为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体现了不同的现代治理价值,涵盖了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本书为知名时事评论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青年记者》杂志学术顾问曹林最新时评文章精选集,是时评中国系列的第 5 辑。前4辑因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评论写作思维的启发,有助于养成中学生对时事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时政视野,激发他们对时评写作的热情,契合高考语文时政类阅读与评论写作的命题方向,问世后受到中学生读者群体及中学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曾被列入中学生假期阅读参考书,入选多地高中语文考试时政类阅读材料,并被语文特级教师推荐。本书分为批判性思维和读书方法热点观察与
在战争,尤其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下,世界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体系。当前,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体系的主要行为主体包括联合国、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非政府组织、各国政府等系统。在联合国及其人道主义援助机构的中心协调下,该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协调网络。中国对当代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体系的参与是从接受开始的。近代中国多灾多难,在接受国外红十字会的援助后,中国亦力所能及地对外实施了双边和多边渠道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但作为个体的中国,同很多国家和民族一样,中国很早就基于人性之同情本
本书内容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中国红十字运动史研究综述”,是研究进程、研究成果的“回顾”,同时“展望”未来,对研究的前景提出一管之见。“综述”是集体劳动的结晶,由11篇文章组成。下编为“中国红十字运动史研究论著索引”,包括“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主要书目”“中国红十字运动史论文索引”,以及附录(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学位论文索引,国际红十字运动研究主要著作、论文索引)。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梳理新时期40多年来中国红十字研究学术发展的著作,既对中国红十字研究的资料、成果做了全面整理,并对该研究领域的
本书对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依赖的地理与社会环境、其历史演变与传承及相关领域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介绍与评价,其中,第一章阐释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所依赖的地理与社会环境,正是中国这种特殊的地理、经济、政治环境造就了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不同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第二章对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国福利思想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梳理,以使读者能对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总体线索及其发展演进规律有较系统的认知;第三到第六章则分别从救灾救荒思想、老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福利思想、传统的重民和济贫思想、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