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的共同体》以艺术和再现的危机作为考察的引子,进而描绘了法国理论在当代的变迁,从而引入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最著名的四位当代法国左翼美学家、哲学家的思想,他们分别是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让-吕克·南希和保罗·维利里奥。通过对他们四人的审美政治理论的研究发现,二十一世纪的法国理论正在后结构主义的理论立场上做新的修正,这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建立以感觉和共同体的融合的理论结构框架,而感觉在新的理论中又与事件、呈现以及独异性相关,与之相反共同体则与再现、共通感和复数化等问题密切相
本书围绕唯物史观及其社会形态理论与大的历史时代观,勾勒出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最后落脚在铸就中华思想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上。全书共分六编,各编内容基本上按写作或发表时间排序,反映了理论创新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的品质。开篇绪论强调坚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全书主体结构由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编、社会形态理论与大的历史时代观及其运用编、中华思想史当代马克思主义学派构建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编四个部分组成;最后展望编旨在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为什么时间花得更少了,做成的事反而更多了? 为什么工作不那么拼了,取得的成果反而更显著了? 为什么没那么苛求自我了,自己却变得更加优秀了? 如今,我们正从“加法时代”走向“减法时代”。本书聚焦于工作、生活中关于“少”的科学,提供实现工作效率跃迁与生活节奏平衡的反直觉做法。 作者从拼命到病倒,再到学会做减法,经历了很长的心路历程。希望这些反直觉的做法,能帮你在新竞争趋势下,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过上内松外紧、充盈富足的
本书是赵元任先生哈佛大学博士论文,原作用英语写成。连续统(continuum)一直是数学概念。1950年代之后,连续统概念开始逐渐引入哲学等学科领域。语言学中常用的连续统概念,理解为跟离散性相对的连续性(continuity)。赵元任先生把连续性概念从数学引入哲学、语言学领域,把连续性作为哲学方法论加以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分级概念、序列顺序、极限点、连续性中的一致性、连续中的差异等。本书是赵元任先生博士论文的首个中文译本。
生命教育是关于死亡的教育,更是关于如何“生”的教育。正所谓,未知生,焉知死。因为生命是趟单程旅行,谁都无法重新来过,没有修正的可能。 本书包含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孤独与联结、爱与性、自我成长与家族传承、选择与自由、挫折与韧性及丧失与焦虑等每个人都绕不开的人生议题。而我们日常很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它们,更遑论与人讨论。本书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可以跟随本书内容的铺陈,开启“感知生命”的探索。 本书适合大中学生、教师、家长、心理学爱好者及希望过好一生的人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为他们的后继者所深化、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就是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中,反复出现并具有规律性、概括性的观点。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就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中。因此,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名著为主导,同时精选了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俄国与苏联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名著,分为四编,共三十六章。每章分为写作背景、篇章结构、观点提示、文本选读、进一步阅读的文献、思考题六个部分,以此引导读者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深入理解
本书是一本关于世界观、世界制度的政治哲学论著, 是一部颇有分量的中国学人的政治哲学论著。本书从“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出发, 思考当今时代的世界政治秩序和未来世界制度。本书重新阐释了中国传统的天下概念, 试图使之成为一个能够超越国际政治并且建构世界政治的概念, 核心观点是以“天下”作为政治-经济利益的优先分析单位, 从天下去理解世界, 也就是要以“世界”作为思考单位去分析问题, 从而超越西方的民族-国家思维方式, 是一本关于世界观、世界制度的政治哲学论著。同时, 书中还收录了
2011年余纪元老师在山东大学做的一系列演讲,后经余老师的博士生整理而成。该讲演系统讲授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其内容不仅囊括了《形而上学》的全部重要问题,还把《物理学》《范畴篇》《论灵魂》中的相关思想包括了进来。 讲演共有九章:第一章讲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著作、性质与方法;第二章到第四章讲授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与being;本体与属性;形而上学第四卷:being qua being;第五章开始讨论变化、本体与主体;第六章讲授了essence与form的确立;第七章到第九章讲授亚里士多
本书介绍了有关批判实在论这一科学哲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其对于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助推作用。通过全面梳理中英文文献,本书不但为中国学者更加有效地使用批判实在论提供了重要参考,亦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行了更为完整的说明。
本书以书中同名文章《本雅明之墓》为书名, 并以此发散开来, 展现出一位人类学家的学术关切。本书的主题涵盖了本雅明之墓、哥伦比亚的农民诗人, 此外, 也有关于萨满教身体特质的讨论, 以及海洋的消失。这些看似松散的主题, 每一个都打上了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烙印, 即对物件的欣赏, 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学和人类学冥思。作者通过这些不寻常的散文, 向读者展示唯物主义知识为我们所栖居的极度抽象的、全球化的、同质性的和电子化的世界, 所提供的一条另类道路。作者通过本雅明之墓, 追寻一次兼具民族志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