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指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段,始于东汉的灭亡,终于隋朝的建立,主要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与北朝。本书体例严谨,论证详密,资料丰富,语言简洁。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还是中外交流方面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不失为广大专业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的必备之书。
《辽金西夏是》分为上篇“辽金史”和下篇“西夏史”两部分,在50多万字的篇幅内,充分展现了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与宋朝并存的三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系统论述了辽、金、西夏王朝的建立、兴盛、衰败及其灭亡的历史过程、经验教训,并对三个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文化社会诸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本书对出土文献的整理和梳理取得了在史料方面的进展和突破,例如上篇引用了辽代碑刻《大王记结亲事碑》说明辽早期的私有制情况,利用《懂洲西会龙山碑铭》说明辽代头下军周的居民民族成分等。
2018年5月,海南大学与中国对外关系史学会在海南省文昌市清澜港联合召开“第四届南海《更路簿》暨海洋文化研讨会”,研究南海海洋政治、历史、文化、考古、法律等领域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 著名专家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高之国(国际海洋法庭)、李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汪前进(中国科学院大学)、曲金良(中国海洋大学)、李金明(厦门大学)、孙光圻(大连海事大学)、傅崐成(厦门大学)、刘义杰(海洋出版社)等专家学者,在会议上作了主题发言,与会学者围绕南海历史、考古、文化、交通、地
《广州传》以丰富详实的史料、通俗明快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广州这座城市从新石器时代到1949年间,从“化外之地”变成外贸重镇、几经毁灭又重获繁荣的跌宕历史。
全书以朝代为划分,四条线索穿插书写。一是城市形态的变化,比如广州这座城是怎样从无到有,它的城池、建筑、街道是怎样建起来的。二是生活形态,尤其是衣、食、住、行、玩的变化,以及民间的各种习俗、节庆。三是经济形态的变化:广州是靠什么发起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 二〇二〇年第一辑(总第十三辑)》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以刊登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西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历史、语言、考古、地理、宗教等方面的新研究成果为主要宗旨,发表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研究论文、书评和研究综述等,以期推动国内学界在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方面的进步。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 二〇二〇年第一辑(总第十三辑)》适合于从事中国西北边疆地区民族语言、历史、考古、地理以及宗教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和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故宫院长说故宫,跟随老院长的文字与图片,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故宫的前世今生。
故宫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为了回顾与总结四十年来中外学界关于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状况、探索与讨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创新可能,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出版了本书。所收文章主要是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会员关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成果,以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联合《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举办的“四十年来的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博士生学术会议中关于近代中日关系史的专题研究述评论文。
《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面向海内外征稿的中文集刊,自2021年起每年出版四辑。凡属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范畴的专题文章,只要内容充实,文字洗练,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均在收辑之列。尤其欢迎利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类形象材料进行专题研究的考据文章,以及围绕中国古代文化史学科建构与方法探讨的理论文章。此外,与古代丝路文化和碑刻文献研究相关的文章,亦在欢迎之列。
本书紧密围绕“屯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主题,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综合研究了西南地区及鄂西、桂北等毗邻地区的部分特色民族文化,探索了一些发掘、保护区域民族文化资源的路径,总结了一些促进区域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经验,并回顾了近年来西南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梳理形成了大事记,着力为相关政府管理主体、市场主体和学术研究主体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本书由青年学者赵志刚著述,共分七章——舜城济南,舜的传奇一生,舜的历史定位,舜文化概述,被遗忘的历史,伟大的治水,虞朝十大臣。该书图文并茂,每幅图都附以说明阐释,既简明扼要又形象生动。该书必将受到青少年的喜爱欢迎,成为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的优秀读物,并为弘扬舜文化尽应有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