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和艺术都是人类对世界的系统认知,二者之间具有内在关联。哲学为艺术产生新的观念形态,艺术为哲学打开新的精神空间。在跨界研究的时代,艺术和哲学的交融交锋将会激活新的思想。本书是中国学者就“哲学与当代艺术”所做的系列研讨的成果结集。
本书致力解决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化这一时代提出的课题,在深入考察中西古今经典诠释传统的历史与现状基础上,勾勒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从古典形态向着现代形态转换的路径,并将其归纳为二个连续的环节:首先是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古今之变”,即启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完成从“古典论题”向“现代论题”的转换,然后是一种充分吸纳了汉语诠释学经验且有着鲜明中国哲学思维特色的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创造性建构。通过对当下汉语学界中国诠释学创造性建构实践的实证性分析,审视当代诠释学的发展趋势,最终将转型问题引向中国(
本书清晰地梳理了《哲学研究》的主要观点, 以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为线索, 详细介绍了他的语言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观点。书稿按《哲学研究》写作顺序分为六章: 第一章总括书稿的风格和写作方法, 第二章阐述维氏对奥古斯丁的批判, 第三章对“规则”展开论述, 第四章讨论“私人语言”, 第五章论述“内在与外在”, 第六章讨论“观看”。书稿可视作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入门书, 深入浅出地解说《哲学研究》中深邃的思想, 显示出作者对维特根斯坦哲学娴熟而中肯的把握; 同时, 作者结合当代学者对《哲学研究》
现象意识的强表征主义认为,所有的现象意识(如知觉、身体感觉、情感和情绪)都是表征。本研究以这一观点为起始,结合学界争论,基于表征尤其是心理表征的特征,通过分析具体例子,指出至少身体感觉(如疼痛、痒)和情绪(如焦虑、抑郁)不能等同于表征。现象意识和表征并非性质上的等同关系,而是可分离的、相对独立的心灵的不同方面。不过,即使如此,现象意识仍可与表征有因果层面的关联。
本书是有关现当代世界技术发展对人的身体塑造的社会学和哲学思考专著。作者首先回溯了现代早期,整个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是如何通过不同形式的规范和要求,将人的身体变成生产的机器。这一过程中,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乡村人民与自己的土地分离,进入城市变成工厂的劳动者,也经历了身体的锻炼和改造。直到当代世界,随着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创新,新时代的身体改造——从疾病治疗、医美整形等——也逐渐成为消费热潮。对此,作者提出这些重塑我们身体的新技术某种意义上加深了原有的一些社会不平等状况,不能把人的身体变成仅仅为消费市
本书是有关欧洲现代早期“猎巫”和圈地运动的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专著。作者认为,这一历史现象是与资本主义早期扩张同时发生的,也是其全球展开逻辑的结果。书稿第一部分,作者重回历史现场,指出圈地运动是产生所谓“猎巫”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实质是推进经济私有化的有效工具。第二部分中,反思当代世界,尤其是非洲和拉美地区,勾勒针对妇女的新的压迫和剥削状况,揭示这种新的浪潮的根本动因是新的资本积累,其中包括对平民的土地剥夺,对当地社区关系的破坏,以及对女性身体和劳动的加剧剥削等。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学术探讨,为深入理
本书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为基础,以哲学的方式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为依据,充分考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求,建构一种新的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贴近教学、贴近教师、贴近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为依据,用实践新经验、科学新成果、哲学新思想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使学生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确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
本书在介绍本体论的基础上, 进而论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 在宏大的视野下, 融通对比了中西方哲学史上主要哲学家的思想理论成果, 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做了深刻的发掘与阐述,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及价值认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本书采用对话体, 表述简洁, 深入浅出, 有助于阅读理解, 对于人们拓展哲学视野、让哲学成为“有用”之学极有帮助。
本书取材于约瑟夫·坎贝尔发表的一系列令人难忘的演讲,其中包括与宇航员的研讨。坎贝尔认为,新发现的外太空法则实际上也在人类内部起作用,而这种认识中隐含着一种新的神话。他在这些文章中探讨了新的神话和其他问题,他把这些文章描述为“广泛共享的精神”。
本书披览中国先哲生死谈, 纵论各家生死观: 远自东周诸子之学, 近至清末民初新学, 单列道教和佛教, 述意撮要, 略可备知。中国历史上有一些智慧的故事, 是先哲们谈论生死留下的。从孔子的“未知生, 焉知死”, 到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 从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到张载的“存, 吾顺事; 没, 吾宁也”; 从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在天”, 到佛教的“人生无常”……生存的意志, 死亡的超脱, 人生的奥妙, 价值的追求, 不朽的情怀, 精神的永存, 一幅生死智慧图, 知晓此岸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