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是中国历史和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凭借多卷本《资治通鉴》家喻户晓,也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而闻名。这是一部用英语撰写的关于司马光从政和思想的著作。冀小斌博士追溯了司马光的宦海沉浮,分析了其保守思想的的优势,为读者理解宋代错综复杂的宫廷政治和雄心勃勃的改革运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古今中外大家为对象,着重撷取与体现其思想精要。丛书作者皆为各领域学术前沿学者,他们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短短十余万字,清晰简练阐述中外大家生平、思想,让读者快速读懂大家。丛书内容编排、装帧设计到纸张选择、印刷力争精益求精,成就视觉欣赏与阅读体验于一体的大众读物。
杨简,南宋著名哲学家,心学大师陆九渊高足,世称慈湖先生。他继承和发扬了心学,使心学的基本理念和义理趋于完整和成熟,成为陆九渊到王阳明的重要桥梁。本书讲述了杨简的教学实践、社会活动、思想精
"本书是一本深入探讨庄子哲学思想及其现代生活应用的图书。本书通过八个篇章,系统地阐述了庄子关于自由、智慧、道德和生命意义的深刻见解。书中指出了《庄子》在现代生活中的思想价值,并依次深入讨论了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等核心概念,解析庄子对中国文化的长远影响。作者结合现代生活实例,将庄子的思想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实践的生活哲学,旨在引导读者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个人修养及生活智慧感兴趣的读者。本书不仅提供了对庄子思想的深入解读,
本书尝试从《庄子》文本本身出发,还原庄子时代背景,入乎其内以解庄子思想的深刻性,出乎其外以把握庄子思想的系统性。在内外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会通精神分析理论与语言哲学,揭示庄子思想轨物范世的本真意义,深度探讨庄子思想的文化内涵,发掘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本书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经典《道德经》,针对企业家自身成长与企业基业长青的现实需求,按照道、德、法、术、势五个维度,对建设企业组织以及促进个人成长的智慧进行了深入透彻的阐释,并结合实例,对一些实际方法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和展示,非常方便读者学以致用。五个维度中,若用“无”和“有”来看,道属于无的层面,隐而不显,但无处不在;德、法、术、势属于有的层面,影响着有形世界,但背后的抓手却是道。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不要仅仅在有形的层面上用力,一定要到无形的道的层面上体悟;在追求有形层面的成功
本书是选修课“感悟论语智慧”的教材,采用“预习式自学---集中式讲授---思考式阅读---分享式讨论”的教学方法。从《论语》中总结学习之道、做人之道、交流之道、职场之道、教师之道、管理之道、生活之道、快乐之道、生态之道、君子之道等十个方面进行阐述。本书主要是通过《论语》来教导高职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道理,如怎么样学习、怎么样做人、怎么样交友、怎么样做工作、怎么样做老师、怎么样做管理、怎么样健康生活、怎么样保持快乐、怎么样尊重保护生态、怎么样修养君子品格等。
《儒家哲学》从“儒家哲学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儒家哲学的研究法”“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等五个方面,以六个篇章的篇幅,翔实、扼要、入情入理地介绍了儒家哲学的来龙去脉及思想沿革,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哲学普及性著作。
本书以体用为纲,理势结合,分析了先秦儒家“一贯之道”的展开。上篇“体论”分别讨论实体、工夫、本体。实体即真实无妄的物体,分为道体、性体和心体,总称为“实体三态”。工夫指针对心性情欲作自我调节、控制与优化的理性的道德实践,其在逻辑上展开为一种“下→上→下……”、“知→养→行”连绵不绝之运动,包括下学而上达、上达而存养、存养而践履,总称为“工夫三阶”。本体指人凭工夫重新认识到的实体,包括境界与气象,分为“欲仁斯至境”与“君子气象”、“仁民爱物境”与“圣人气象”、“天命流行境”与“天地气象”
本书采取“原文—直译—意译”对比形式对《易经》进行解读,同时附加注释作为辅助,对不常见字进行注音力求阅读无障碍,力图通俗易读。在此基础上,对《易经》深入阐释,包括宗旨—体会—水释。“宗旨”对本卦凝练出要旨,言简意赅;“体会”主要阐述该卦借鉴及启示,运用《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故事进一步阐释。“水释”结合水的实际,将《易经》相关的原理、启示应用到水领域,提出《易经》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借鉴和启示,力图为水利插上《易经》“翅膀”,形成国内外首部以《易经》为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
本书是传统经典《大学》《中庸》的通俗讲读本。《大学》是儒家阐述治国平天下的一篇政论文,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中庸》的主题,在于阐述中庸之道最完美、最高的道德。同时,在方法论上,它又倡导在认识、处理问题时,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本书是明代万历年间大学士张居正给万历皇帝讲解《四书》的讲章,经修改后进呈给皇帝在宫内阅读的稿本。由于万历皇帝即位时,还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所以本书以当时通俗的白话文写成,边讲边论,融会古今,现场感极强,使得《大学》和《中庸》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