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参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安全系统工程相关理论知识,以安全系统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类解析,说明安全系统工程常见分析方法在实际安全工作中是如何科学应用和发挥作用的,包括预先危险性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等。在每个针对性案例中详细展示如何开展系统安全分析及定性定量评价等内容。
本书遵循“基本理论一特征事实—影响因素一溢出效应一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基于新发展理念对中国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开展理论、实证和政策研究。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八章。上篇为“绿色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该篇包括研究缘起、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进展三章内容。中篇为“中国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实证研究”,该篇包括中国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特征事实分析、中国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中国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三章内容。下篇为“中国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政策研究”,该篇包括中国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经验
历经百年发展,案例教学已成为提高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科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商学院案例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秉持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始终聚焦中国问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用案例回应时代之问。《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构建》为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精选系列中的一本,书中精选了一批涉及生态文明、双碳战略实施、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等方向的优秀企业案例,包括旷视科技、美团、快手、鄂尔多斯、梅赛德斯奔驰等,通过呈现这些案例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典型做法,总结经验,提供启示,贡献
本书是一部历史学术著作,从生态文明角度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解读。作者马克·伯特尼斯认为不应该将自然史和人类史截然分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从来不是各不相干的,人类文明和自然界的生态息息相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活动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生态的方方面面,人类活动之于自然界连锁反应的分量已经越来越重,因此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注重生态内涵,并且共同行动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书阐述人类文明史的学术角度较为新颖,突破了惯常的历史研究路径,具有较高的
本书立足国家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对教育领域的新要求,系统介绍绿色低碳教育的时代背景和科学内涵,分析绿色低碳教育教学实践、国际传播、创新创业、先进技术等领域发展现状和趋势,探讨绿色低碳教育的建设路径,并给出实践案例和重要参考。
本书分为6章。第1章介绍了我国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管理与替代现状,提出了构建化学物质绿色分级技术的必要性和背景;第2章主要概述了我国、欧美发达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等国内外化学物质绿色分级相关技术现状;第3章主要介绍了典型行业化学物质清单构建的方法,并以涂料行业为例,依据筛选原则,整合相关信息,建立了该行业化学物质清单和数据库;第4章介绍了化学物质危害终点的指标体系及其关注度分级方法,并对涂料行业化学物质进行了危害终点关注度分级等。
本书面向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科学认识共建地区水资源量的分布特征和地域差异,定量揭示共建地区水资源量状况及国别差异,为国家更好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基础支撑。开展各国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揭示不同国家的用耗水演变规律,有助于制定水资源承载能力增强调控策略和防范水资源安全风险。
本书以问答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领域的基础知识、关键技术、实际操作及最新进展,确保信息的易读性和实用性。全书从基本知识出发,探讨了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环境影响以及国内外处理现状,详细阐述了固体废物的管理、收集、预处理、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各个环节,力求覆盖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的全貌。本书资料翔实、实用性强,可供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环保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也适合高等院校环境相关专业师生、环保爱好者和宣传工作者参考。
本书从微观和宏观2个层次分析了中国生物质能技术的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在微观层面,开展了生物质能技术平准化成本分析、全生命周期GHG排放分析以及生物质能技术全生命周期GHG减排潜力研究。在宏观层面上,综合考虑生物质能资源潜力、与化石燃料的成本竞争力、市场需求等多个因素,基于自主构建的中国能源系统分析模型,模拟了满足成本-效益最优的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发展路径及经济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能技术的减排成本相对较高,由减排潜力不确定性导致的隐形监管成本更加重了减排成本。这使得生物质能在利用过程中遇到
本书由从事陆地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野外控制实验研究的多个国内团队合作完成,比较全面地梳理了全球变化野外控制实验的技术细节和相关进展,并结合典型案例介绍了碳循环关键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全书共6章,涵盖了主要的全球变化要素,如大气CO2和O3浓度升高、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氮磷沉降、自然干扰和生物入侵。